高中地理聚焦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4180字。
高中地理聚焦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背景材料】5月4日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范围涵盖台湾海峡西岸,包括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依托沿海核心区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中心城市及其以五大中心城市为中心所形成的经济圈。构筑地域分工明确、市场体系统一、经济联系紧密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它面对台湾,毗邻台湾海峡,地处海峡西岸,是一个肩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历史使命的特殊地域经济综合体,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命题分析】从地理的视角应关注的考点有:
1.福建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分析:(自然: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海岸曲折,良港众多;季风显著,台风频繁;水系发达,水力丰富。人文:城镇、人口多沿河流、沿海分布。原因:水陆交通便利、生活、生产水源充足、河谷盆地,农业发达、交通便利、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
2.福建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⑴绝大部分地区年雨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⑵年降水量大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起伏式递增⑶年降水量线的分布与山脉走向、海岸线大体平行⑷山地多于平原⑸内地多于沿海。
3.福建省区域差异及区域开发方向:①人多地少,耕地不足②滨海平原有利发展高效优质种植业;③山地宜开展综合利用,发展立体农业④山区开发水能资源⑤沿海有利发展海洋事业(运输、渔业)。
4.分析闽江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闽江流域的开发与生态问题、山区的水土流失、沿海的赤潮。流域开发(以水口电站为例,了解水电站建设的利弊,运用相应材料说明水电站在航运、灌溉、发电等方面的作用);赤潮(自然原因:春夏温暖李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带来的危害: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海洋旅游业);水土流失(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治理措施:压缩农业用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
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小流域综合治理。)
5.分析福建省的地理区位优势:东南沿海承“长”接“珠”,贯西通海的“十字路口”。福建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参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分工与协作,有利于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和经贸合作。福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运、航空为主干的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完善,促进了福建与周围广大地区在资源、市场开发上有效合作,宁德与南平、漳州与龙岩分别主动融入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协作圈,承接两大经济区的产业转移,形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海峡西岸、多层次、全方位、多领域对外开放的最前沿,随着福建沿海与金门、马祖及台湾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福建作为海峡两岸合作和交流的通道功能将进一步增强,福建“十字路口”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
6.简述台湾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的互补性;大陆市场对台开放和赴台旅游等。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部,这样的纬度位置决定了它的气候带以热带、亚热带为主;山地集中分布在岛的中部和东部,平原分布在西部沿海;全岛大部分地区属湿热的亚热带气候、南部沿海属热带气候;水力资源、森林资源(樟树)、农产丰富(水稻、甘蔗、水果、茶叶)、矿产资源(金、铜、硫磺、煤、石油、天然气)、海洋资源、旅游资源(日月潭、阿里山)等非常丰富,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米仓”、“糖缸”、“水果之乡”、“茶叶之乡”等美称。“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①地域狭小,原料、燃料不足②岛内市场狭小③岛内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④海洋运输便利。出口商品中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其中纺织、电子电器、食品加工、石油化工等四大部门已成为台湾省的经济支柱)。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的具有互补性(大陆优势: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广阔的消费市场;台湾优势:先进技术、雄厚的资金)。
【综合演练】福建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吸收外资起步较早。左图是"1991—2007年福建三类产业结构比较与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图”,右图为福建区域图。据此回答1—3题。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