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2
- 资源简介:
约1700字。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海南中学 李文波
一、课标解读
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够“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具体要求如下:
1.动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2.动口: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动脑:会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和分布、移动的原因以及对气候等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气压带和风带》是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较难理解的难点,也是平时检测评价与高考中常出现的重要考点之一;不仅要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图像和一些活动学习,还要学会理解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和存在的原因条件,掌握近地面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相间分布、南北对称的分布规律。而且还要根据第一单元学过的地球运动知识,通过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的规律,进而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作周期性季节移动的成因及其移动的规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三圈环流、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形成及图示。
2、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思路:为了达到课标要求,基于课程的特点和教材的难点,重心应放在学生的“学”上面。首先,要让学生想学。设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画设计吸引,通过展示高空大气运动状况视频激发学生探究大气运动原因;第二,要使学生易学。教学形式力求简单,使得难点易学,通过演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形成,学生自主探究南半球的三圈环流的形成,从而自主归纳全球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情况。第三,要努力促使目标的达成。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注重通过“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再实践” 多媒体图式分析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在探究中达成目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
1.通过FLASH动画《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引导学生复习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并画出近地面由于受热不均形成的热力环流简图。
2.接着引入思考:假设地球不自转,且地面平坦、均匀,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只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这时候我们学校吹什么风?(北风)为什么?
3.组织学生观看实际高空大气运动视频后,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将学生带入学习新课的情境中,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