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教师用书(16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教师用书打包16份
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教师用书:第1部分 专题10 区际联系(含资源跨区域调配)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教师用书:第1部分 专题11 环境建设(含区域的资源开发利用)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教师用书:第1部分 专题12 旅游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教师用书:第1部分 专题13 环境保护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教师用书:第1部分 专题1 地球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教师用书:第1部分 专题2 大气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教师用书:第1部分 专题3 水文(含流域开发与整治)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教师用书:第1部分 专题4 地貌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教师用书:第1部分 专题5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原理(含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教师用书:第1部分 专题6 人口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教师用书:第1部分 专题7 城市建设(含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教师用书:第1部分 专题8 农业生产(含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教师用书:第1部分 专题9 工业生产(含产业转移)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教师用书:第2部分 专项1 六大核心主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教师用书:第2部分 专项2 四大时效热点透视 Word版含解析.doc
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教师用书:第2部分 专项3 考前教材核心知识回扣 Word版含解析.doc
聚 焦 地 理 环 境
专题一 地球
————[知识结构互联]————
————[易错易混辨析]————
①太阳辐射丰富的地区温度都高。(×)
②地球上任何地方都可以用北极星定方向。(×)
③从地球上看,恒星围绕北极星呈顺时针方向运动。(√)
④晨昏线运动的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⑤北京时间就是北京的地方时。(×)
⑥世界时指美国东部纽约西五区的时间。(×)
⑦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白昼最长。(×)
⑧太阳直射点向南半球移动,南半球昼长夜短。(×)
[自我校对]
①季节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周期 ④黄赤交角 ⑤轨道 ⑥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偏转 ⑦运动的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⑧安全稳定的环境 ⑨太阳辐射的影响
考点1 太阳辐射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对应学生用书第1页)
■品真题——圈定高考考查范围•
(2014•全国卷Ⅰ•T1~2)太阳能光热电站(下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1)~(2)题。
【导学号:78194001】
(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
(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
A.提升地表温度 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误伤途经飞鸟 D.提高作物产量
[题眼点拨] 本题题眼是“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说明经反光板聚焦,太阳能集中,温度高。
(1)A (2)C [第(1)题,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地区是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大气稀薄,且远离海洋,全年降水少,光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很丰富;而黄土高原、山东半岛和东南丘陵位于东部季风区,夏秋季节受夏季风影响阴雨天较多,太阳能资源相对不丰富。故选A,不选B、C、D。第(2)题,太阳能光热电站通过反光板聚焦太阳能发电,使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会降低地表温度,故A错;反光板的亮光会使过往飞机的驾驶员眼花缭乱,但不会干扰飞机电子导航,故B错;分散的太阳能经过反光板聚焦后会使发电站上空的温度很高,导致过往鸟类被高温灼伤,故C对;太阳能光热电站与农作物产量无相关性,故D错。]
(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不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
A.塔里木盆地 B.四川盆地
C.内蒙古高原 D.云贵高原
(2)“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下列地区中,最适合大范围建“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是( )
A.塔里木盆地 B.太湖平原
C.华北平原 D.东北平原
(1)B (2)B [第(1)题,四川盆地云雾多,削弱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最贫乏,最不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第(2)题,“渔专题二 大气
————[知识结构互联]————
————[易错易混辨析]————
①大气逆辐射只存在于晚上,白天没有。(×)
②高气压气压数值一定大于低气压数值。(×)
③等压面凸起的地方为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④连续性降水天气一定是准静止锋形成的。(×)
⑤太阳辐射是形成气候的最基本因素。(√)
⑥只要受热就能形成热力环流。 (×)
⑦锋面过境一定会带来阴雨天气。(×)
[自我校对]
①准静止锋 ②锋面气旋 ③太阳辐射 ④大气环流 ⑤降水特征 ⑥热力环流 ⑦近地面风 ⑧季风环流 ⑨保温作用
考点1 大气的受热状况与气温
(对应学生用书第9页)
■品真题——圈定高考考查范围•
1.(2017•全国卷Ⅰ•T9~10)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题眼点拨] 本题题眼是“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效果显著”,说明采用双层覆膜,薄膜有温室效应,可提高膜内温度,“①②曲线温度高于曲线③④,且②平均日温差大”,说明①②曲线为膜内气温日变化曲线,枯雪年晴天多,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弱,日温差大。
(1)B (2)C [第(1)题,B对,A错:丰雪年阴天多,加之积雪覆盖薄膜,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较小,为曲线①;枯雪年晴天较多,薄膜覆盖积雪少,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较大,为曲线②。C、D错:③④曲线表示的温度较低,为膜外温度。第(2)题,C对:根据图中①②两条曲线可以看出,积雪的多少影响了膜内温度的日变化。A错:该题的统计数据是“平均气温”,因此不能确定该地寒冷期最低气温高于-16℃。B错:图中曲线③④基本平行,说明积雪的多少并没有明显地影响到膜外气温的日变化。D错:对比曲线①②和③④,其变化明显不同。]
2.(2015•全国卷Ⅱ•T1)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
【导学号:78194008】
A.大气湿度增高 B.大气降水增多
C.近地面风速增大 D.气温变率增大
[题眼点拨] 本题题眼是“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转变为建设用地”,说明基塘农业用地水面面积大,因此比建设用地蒸发量大,降水量大,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小;农业用地比建设用地对风摩擦力小,因此近地面风速大。
D [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转变为建设用地,使水面大大减少,水循环减弱,因而大气湿度会降低,大气降水也不会增多,故A、B两项错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增多,众多建筑物的阻挡会降低近地面风速,故C错误。由于水面减少,水域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减弱,气温变率增大,故D正确。]
3.[2013•全国卷Ⅰ•T36(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 ℃(昆明为7.7 ℃,成都为5.5 ℃),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a b
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题眼点拨] 本题题眼是“图a中攀枝花位于河谷中”,说明地势低,气温高,“图b中攀枝花北部等高线密集,地势高”,说明北部山地能阻挡冬季风,且有下沉气流,温度升高。
【解析】 由图a、图b可知,攀枝花位专题三 水文(含流域开发与整治)
————[知识结构互联]————
————[易错易混辨析]————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季节变化都大。(×)
②河流水与地下水可相互补给。(√)
③洋流暖流的温度一定高于寒流。(×)
④洋流可影响到内地的气候。(×)
⑤河流的通航时间仅取决于结冰期的长短。(×)
⑥北海渔场与北海道渔场形成原因相同。(√)
⑦中低纬度寒流和中高纬度暖流上空都多海雾。(√)
[自我校对]
①水文 ②社会经济 ③治理措施 ④海陆间循环 ⑤意义 ⑥寒流、暖流 ⑦以副热带为中心大洋环流 ⑧季风环流 ⑨对气候 ⑩陆地水
考点1 水循环与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对应学生用书第20页)
■品真题——圈定高考考查范围•
1.(2017•全国卷Ⅰ•T6~8)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1)~(3)题。
(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
A.远大于2 000毫米
B.约为2 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3)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题眼点拨] 本题题眼是“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该流域年均降水量210毫米”,说明流域的年均降水量等于该流域的年平均蒸发量,为210毫米,“坡面地势最高,且坡面陡,且距离湖远”,说明降水在坡面滞留时间短,下渗少,地下水埋藏深,“大量种植耐旱植物”,说明耐旱植物消耗大量地下水和地表水,入湖水量会减少。
(1)C (2)A (3)B [第(1)题,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该流域蒸发量和降水量大致相当。第(2)题,读图可知,该流域坡面坡度较大,地表水驻留时间短,实际蒸发量最小。第(3)题,B对:虽然是耐旱植物,但注意是“大量种植”,依然会消耗大量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盐湖面积缩小。A错:大量种植植物,植物蒸腾量增多,但与湖盆蒸发量关系不大。C错:水域富营养化一般与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相关,材料中没有这方面的体现。D错:材料中说该盐湖的盐度已经饱和,湖水减少只能导致盐分析出,盐度不会再升高。]
2.(2016•全国甲卷•T9~11)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下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1)~(3)题。
(1)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
A.1~3月 B.3~6月
C.6~9月 D.9~12月
(2)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
A.径流量增大 B.河道淤积
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宽
(3)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题眼点拨] 本题题眼是“河流位于浙江东部;枯水期河床泥沙淤积,汛期径流冲刷河床;甲至乙河床海拔高度抬高”,说明河流径流以雨水补给为主,甲至乙河床断面抬高,说明河流由汛期向枯水期变化,“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说明下游河流的径流洪水期变小,泥沙淤积,“河口修建大型水闸,枯水期潮流带来泥沙淤积”,说明枯水期阻挡潮流带来泥沙淤积。
(1)D (2)B (3)A [第(1)题,读图可知,甲时段河床较深,水位较高,是河流冲刷作用的结果,主要发生在汛期。受锋面雨带进退的影响,浙江东部地区的雨季主要集中在6~9月,此时为河流的汛期。图中乙时段河床较高,是泥沙淤积的结果,应为枯水期,因此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由汛期到枯水期的时段,9~12月符合,故选项D正确。第(2)题,水库竣工后,汛期水库下游流量减小,径流冲刷河床的作用减弱,河道淤积加重,故选项B正确。第(3)题,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可以减弱潮流带来的泥沙补给,从而减少河流的泥沙淤积,故选项A正确。]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断面出现在河流的枯水期
B.乙断面出现在河流的洪水期
C.水库修建对河床断面无任何影响
D.水库竣工后下游河床抬高
(2)河口建成大型水闸后( )
A.不利于河流汛期排洪
B.有利于防止河口处出现咸潮
C.有利于河口三角洲的形成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