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演戏

作者:浙江慈溪市育才中学 刘诗先  时间:2007/5/18 8:04:5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一>
  教案是平面的,意符的,如同剧本;而上课则是立体的,多维的,如同演出。
  上课之于教案,如同演出之于剧本。
  教师上课,不是把教案里的东西简单地“原音再现”,而是要融入教师的思想、情感、意志、思维、口才、学识、才能乃至于性格、气质、风度和生活观念等诸多因素。正如演戏除了要把台词化为声音,把舞台说明化为动作、道具、布景和场次的更换等等之外,还要融入演员们的神态的喜怒哀乐、语调的高低抑扬、语气的粗细缓急、音色的清浊刚柔等非理性语言。
  同一个剧本给不同的剧团去演,会有不同的效果,甚至同一角色用不同的演员,他们的高矮胖瘦、神态气质都很微妙地影响到观众的认知和情绪。同样,同一个教案给不同的老师去上,也会有截然不同的情景和效果。
  所以语文课,对于学生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语感的培养以及情感和审美的教育,对语文教师则是自身各种因素综合的呈现和人格魅力的形象展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师以教材为基础,以自身为样板和范式,通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魅力,去影响、感染和塑造学生心灵的一种艺术活动。
  <二>
  在课堂上,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学生既是“演员”,又是“观众”。
  在“导演”、“演员”、“观众”这三种角色之中,作为“演员”的角色是教师和学生共有的,只是“演”的角色不同;而作为导演和观众这两种角色,则是教师和学生分别承担的。教师和学生的双边勾通的频率和深度、质量与效果,便主要体现在“演”这个师生共同参与的环节。“演”得好坏,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除了“演”之外,还要“导”。“导”是“演”的前提。教师作为“导演”,既要导好作为“演员”的自己,“演”好自己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细节;又要“导”好作为“演员”的学生,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指令去听、说、读、记,跟随老师的一颦一笑而皱眉舒靥。没有把学生的“戏”导起来,就可能把学生单纯地置于“观众”甚至是“听众”的境地,就等于取消学生作为“演员”的资格;学生的“戏”“演”不起来或“演”不成功,教师自己的“戏”肯定也“演”不成功。教师如果忽略、淡化或取消了“演”这个环节,自己便不可能变成单纯的“演员”,而只能是夸夸其谈的空头演说家;学生也不可能变成单方面的“观众”,而只能是傻呆呆的“听众”。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