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看看我的理解

作者:东光县灯明寺中学 吴战海  时间:2007/7/31 21:06:0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案例】
  2004年,学校选拔语文教师参加县里的新课标优质课比赛,我和另外两名同事先在本校进行试讲。通过抽签,学校安排我在初二(2)班试讲,我心里不禁凉了半截。这个班在我们学校是个出了名的乱班,有很多“问题学生”,很多同事提起这个班就头疼。在这样的班上课,连最起码的课堂秩序都难以保证,又何谈能把课上得精彩呢?
  但是,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越是面对这样的学生,越能检验一个老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这些学生较少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说不定他们的思维会更活跃,想象会更奇特,表达会更精彩。为什么不借这次机会进行一次大胆的尝试呢?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了摸清这个班的实际情况,我首先走访了这个班的班主任和其他几个任课教师,还接触了这个班的几位班干部。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这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听懂讲课的内容,很难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因此就很难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他们的自信长久的被压抑,性格有些扭曲。针对这些,我把自己的教学策略及时作了调整,信心百倍地走上了讲台。
  那天我们学习的是《核舟记》,一上讲台,我就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初二(2)班的同学们,我不敢说我的水平有多么高,因为没有你们每一位同学的参与,我的课将没有任何意义。但我深信,同学们的水平和任何人相比都不逊色,这堂语文课必将因你们而精彩,让我们举起右拳,为自己加油!”我精心设计的开场白,虽然没有收到特别明显的效果,但我注意到,同学们都抬头看着我,脸上带着善意的微笑,这就足够了。
  接下来,我要求大家,按照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合作,制作一个“核舟”模型,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去制作,在制作的同时加深理解。为了降低难度,我告诉他们暂时不要理会船上的几个人物,只做小船就可以。我把事先准备好的纸张、浆糊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四人一组,结合各自的特长分工合作。教室里活跃起来了,有的折纸,有的涂浆糊,有的翻书,有的在船体上又写又画。有几个同学发生了争论,我就过去帮着分析。有几个同学不知所措,我就凑过去给出主意。过了一会儿,几个小组先后完成了任务,他们互相比较着,嘻嘻哈哈地批评着别人的作品。我请他们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作为依据指出对方的不足之处。为了说服别人,他们认真翻阅着课本,有的问身边听课的老师。还有几个同学拿出了参考资料,几个调皮的学生抢了起来,我马上予以制止,并鼓励他们尽可能自己解决困难,不要依赖参考书。很多同学不等老师提问就站起来发言,课堂气氛有点乱,但我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都在参预。我有意让几个“问题学生”发言,及时表扬他们发言中合理的成分。大家对“船背”一词的理解出现了分歧,我就把参考书上的有关资料介绍给大家,并且也谈了自己的看法,还鼓励同学们课下查阅相关的资料,彻底搞清楚。
  课堂第二个环节,我让大家按照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画出文中描述的几个人物。为节省时间,我给每个组布置了不同的任务:有画苏黄的,有画佛印的,有画舟子的。课堂又热闹起来了:善画的同学在纸上作画,成绩好的同学对照着课文给他讲解,其他同学在一旁热心的指点。看着那些怪模怪样的画作,教室里不时发出开心的笑声。画完后,我让每组推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有争议的地方以课文的描述为依据阐明自己的观点。我在一旁进行适当的讲解和补充。
  下课铃声响了起来,我布置了一道作业题:每个小组画出其他几个人物,自己想办法把他们放在核舟模型的适当位置,完成后交给自己的语文老师。
  第二天,我们语文教研组的办公室里果然出现了十几个核舟的模型,大部分做的有模有样,他们把画好的人物粘在火柴上,又把火柴插在甲板上,看上去挺有立体感。船头坐着苏东坡和黄鲁直,旁边卧着笑眯眯的佛印和尚,两个船工坐在船尾,船篷上画着小窗子,窗子上写着字,有的还能打开。船棚顶部有落款和红色的印章。看着这些还略显粗糙的小船,一种成功的喜悦在我的心头荡漾开来。
  【案例点评】
  尽管这是一堂公开课,但教师没有把学生当成道具,而是当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这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思想。在教学中教师动了脑筋,有些做法值得借鉴。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是落后的教育方式造成的,而落后的教育方式是落后的教育观念造成的,传统的人才观和育人观再加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造就了所谓的“问题学生”,而教师对“问题学生”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又更加挫伤了他们的上进心和求知欲。这位教师首先转变了对乱班的看法,树立了上好这堂课的信心,这是值得肯定的。
  上课之前,教师对这个班的情况作了一番调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一定要“备学生”。我们教学的合作伙伴是学生,学生作为生命的个体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差异,所以,那种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教学方法是不存在的。只有对学生的情况比较熟悉了,才能确定一种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针对这个班学生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低等特点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上课伊始,教师就开始帮助学生重塑信心,表达了自己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尽管效果不太明显,但这种做法是应该提倡的。
  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模型,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寓教于乐,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是这堂课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教师还利用了青少年好胜的心理,引导他们互相评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让学生尝试合作,是本课的又一亮点。在制作模型和描绘人物的过程中,教师尽可能使每一个同学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善画的让他画,会说的让他说,会折纸的让他折纸。每个同学都在实现着自己的价值,他们都成了课堂的主人。
  作业的布置也是值得品味的。受课堂种种条件的限制,课上没有制作出完整的模型,为弥补这个缺憾,教师让大家把课上的任务转移到课下,这既是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又是引导学生创新的必要步骤。课下有比课上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学生的才智能得到更深层次的体现。学生交上来的作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