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准要点,“刺”中要害
作者:陈立起 时间:2007/9/16 19:06:0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一.“冲”准写作内容
学生在高中三年阅读、思考、练笔的基础上,一般都应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写作资料。这些资料如何用?整理以备需要。
高考题写作的思想内容不外乎“关注人的成长、关注人生社会”两大方向,具体可以细化为“情感、意志、兴趣”,“品德、智慧、处世、交往”,“认识、判断、思辨”,“家庭、集体、社会、国家”,“继承、发展、创新”,“哲理、审美、艺术”等。当然,每一个方面还可再细化,如“情感”可分为“亲情、友情、爱情”,“品德”可分为“传统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
应将平时的积累内容(包括平时的作文)按照上述类别进行分话题整理与记忆,确保高考时的有效调用。
二.“冲”准写作体裁
当今高考一般是文体不限,但考场上的文体确定要受到两个方面的限制:具体话题与个人擅长。平时写作一般会多注意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冲刺阶段要将体裁扩大一下,如考虑“非常文体”:“文学类”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学(含小品脚本)、报告文学、寓言故事、童话、神话传说等,“应用类”的书信、日记、申请书、广播稿、说明书、调查报告、经验总结、请示、计划、简报、规则、协议(合同)、会议纪要、碑文等,“行业文体类”的述职报告、实验报告、采访手记、测试卷、病历,序、跋,招标书、成果鉴定书等,“科幻类”亦可考虑,但需要熟悉相关科目知识,以便进行合理推想。
更要结合自己的擅长,考虑具体材料,有选择地进行强化练习。掌握两三种自己擅长的文体非常重要。
三.“刺”中评判标准
现在的高考作文评阅方法仍然采用“分项分等”法,分“内容”、“表达”、“发展”三个方面(各占20分)赋分。据此,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集中强化:
内容方面:首先做到话题正确,其次是话题明确,再者是内容集中典型,最后追求丰富而新颖
表达方面:结构上首先保证完整,然后追求严谨,再者追求相对新颖;语言上首先做到准确通顺,其次做到流畅连贯,再者追求凝炼与意蕴。
从现在执行的阅卷标准看,“内容”、“表达”与“发展等级”属于“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结构上确属残缺,尤其是内容上已经偏离了话题,那么该文章便与“发展等级”无缘了;若内容与表达已经达到了基本要求(上面所列各自前两条),那么文章最起码已进入了第三等,在此前提下才可以考虑“发展”。
因此,冲刺阶段应具体进行下面的专题训练:
1.提炼一个准确而新颖的立意。
2.拟定一个新颖而耐读的文题。
3.写出一个富有意蕴、语言精美的题记。
4.练习写出“凤头”、“豹尾”(主要针对记叙、议论、散写体裁)。
5.练习扩展文章主体,写出文章的“精段”(记叙文中渲染话题、挖掘主旨;散文中铺展画面,突出个性;议论文中材料典型,认识精到,方法灵活)。
6.练习整句,诗文化用与仿拟。
7.文体特点训练:突出记叙的“过程性”,灵活多样的论证方法,散写的创新样式……
8.文体语言训练:记叙文的形象生动,散文的凝炼深刻,议论文的简练严密……
四.“刺”中阅卷现实
“快”是高考作文阅卷的突出特点:给定一篇作文分数所用的时间,一般的说法是“两三分钟内”,其实,通过交流或实践得知,某年份北京市的阅卷时间是90秒,而河北省最快的时候是90秒两篇
在速读条件下,评卷者首先注意的是卷面和字数。因此,在复习迎考的关键阶段,一定莫忘“练字”(最后一个月每天在方格纸上练习10分钟左右),“门面活”的视觉效果不可低估,尤其是对那些内容与表达本已不错的文章。“包子有肉不在褶”在这里是不适用的,因为若“褶”实在令人难以辨认,“肉馅”再好也吃不成了。
字数的足、欠很引人注意。方格纸上的800字处有标志,阅卷者定会先看字数是否达到了规定要求。有些考生总爱写到正好是800字的那一行,给人好像再多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了的感觉,这又何必呢?我们不妨再多写上三四行,至少表面上给人内容充实的感觉,这又有什么坏处呢?
“新”是高考优秀作文的主要标准,“喜新厌旧”是阅卷者的共有心态。
这里的“新”可以主要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标题新,开头新,结构新,内容新。这仍是一个从“形式”到“内容”的判断过程。冲刺练习应该做到:
题目让人“眼前一亮”,显示考生的提炼能力;入题要快(一般前两段就应涉及话题),让人感知考生把握话题的能力;结构清晰新颖(段落合理,分节均衡,舒卷有致),让人看出考生的结构能力;选材要新(历史上著名但估计别人不知的人和事,近期社会上典型的人和事),让人看出考生的阅读宽度。
另外,“精段”集中体现着考生的认识与表达能力,是文章的“亮点”,如文章中的“太阳”、“月亮”或“萤火虫”,一定要精心设置并放在明显位置,令阅卷者容易看到,俗话说“有粉要搽到脸上”,不可不虑。
……
如此,我们热切盼望阅卷者的“潇洒”:眼前一“亮”,及格有望;眼前再“亮”,40分稳当;眼前屡“亮”,欣敲键盘,50以上!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