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美育才
作者:夏老师 时间:2007/10/24 8:36:2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首先,审美活动是一种以审美者为主体,突出审美者的主体地位,充分表现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形式;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通过改变教育对象的现状,来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能动行为的价值取向。在育才活动中,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与此相应,学生的被动地位就凸现出来,但并非有悖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如果我们从审美的角度来认识,就可以把这种关系转变为互为主客体的审美关系,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都把对方当作审美的客体来看待。因此就可以改变育才对象的地位,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一方面,当教育者把教育对象作为一个“美”的事物来看待,从一种积极的角度来挖掘对方的特质,即善于发现教育对象的“闪光点”,这样教育者在教育对象心目中的形象就会改变,并在两者之间之间注入积极的因素,比如包容、谦让、关爱等。另一方面,当教育对象在相互关系中转变为一个审美主体的时候,这种主体地位,也决定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作用,使他们由被动的受教育状态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状态。
其次,育才活动要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手段,如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活动方式等。通过外部推动来实现某种状态的改变,从而达到所追求的理想状态。审美过程则是以人的思想感情投射、宣泄等心理活动方式表达出来的,通过人的心理内部驱动来实现某种状态的改变或重构。育才活动对客体的改变,与审美活动过程对客体的改变,就其功能和作用方面来说,有着同等意义。因为审美活动是一种能够充分满足人的创造性需求的活动形式,把这种行为特征引进活动之中,把人们对审美创造的追求热情迁移到实现育才活动中,这就为体现以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为基本特正的现代教育思想,找到了一种基本特征相互一致的具体行为方式。同时把育才的外部推动和审美过程的内部驱动结合起来,寻求最佳技术手段,把我教育对象的特点,推动对教育对象“美”发掘,实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必然与有利于教育教学。
再次,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交流,离不开情感交流;审美客体的属性和状态变化,都是在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对话中产生的。把审美过程的情感特政赋予育才活动之中,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思想交流建立在双方之间情感沟通与共鸣的基础上。实际上育才活动是一种沟通和对华德的过程。这种人际之间的情感交流,强调的是彼此相互尊重和理解,相互的信任与尊重。尤其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行人与尊重,在素质教育“红红火火”、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背景下,教学活动日趋理性僵化,形式主义或应付主义日益盛行的今天尤为重要。苏霍布姆斯基说:“教育工作的秘诀之一,就使在于唤起教育对象探索和分析自己学习的兴趣。”现代管理思想强调的正是要把教育看作是“以人为本”的活动。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作为一种理性行为,它不可避免地要与人的情感发生矛盾和冲突。党在具体的育才活动中,一旦出现情与理的矛盾和冲突时,双方关系中的情感性因素,就可能成为一种“润滑剂”。一方面,使教育者更加尊重教育对象的内心感受,尽可能的减轻这些矛盾和冲突对人的感情心灵的伤害;另一方面,又会使教育对象利用情感的推动力,强化自身的理解、服从这种理性要求的自觉意识,尽可能的调和与教育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促使双方的理解与合作,推动着育才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
由此可见,我们把教育教学关系转化为审美关系来认识时,又与审美关系是由情感的共鸣、思想上的认同联系的,这就意味着教学关系具备审美情感特征。这就有助于化解高度科学理性化所带来的教育教学关系的紧张和僵化,从而为我们把审美过程与育才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立美育才。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