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重点高中教师的生存烦恼
作者:张庆军 时间:2007/11/4 9:23:2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每年秋季开学,都是非重点类高中学校校长的尴尬之时。今年也不例外,虽然我们这间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已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但高一新生的报到率依然不足80%,只能合成6个人数不足的非标准班,而之前发出的是7个标准班共378份录取通知书。本县还有一间省级示范性高中学校和一间省一级重点中学,他们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今年高一的招生分别是20和10个标准班,学生人数已达1500人。当然,“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他们还并非处于本地招生的“上线”,市里的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和省级重点中学也在逐年扩招,不但提前向各县区的尖子生伸出了橄榄枝,并且还在后期通过降低分数线收取高价生的方式“蚕食”各地生源。结果,抢夺高中生源的大战便从省市蔓延到县区,而且愈演愈烈,而轮到处于“下线”的县区非重点中学,生源的数量和素质就可想而知了。
这样的情况,从前几年国家和各地倡办各个级别的“示范性普通高中”便开始出现。高中办学的“示范性”、“重点”和“非重点”之分,直接导致教育资源急剧向少数学校集中,非重点中学的生存空间日益收窄,众多的高中生无法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权利,非重点中学教师的工作热情遭受重创。当我们校长和其他重点中学校长抱着政府高考奖金数字牌同时站在领奖台亮相时,悬殊的奖金额彰显的分别是两者高考成绩的辉煌和黯淡,而不是生源素质本来就不平等的事实,由此引发的广告效应却逐步将我们这类学校逼入发展的死胡同。今年开始,国家将对中等职业教育进行大力扶持,给予职中生每年1500元的补助,间接分流了考不上重点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在这种“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状况下,我们每天惴惴不安地进行着“红旗能打多久”的辩论,掂量着“走”还是“留”的问题,教师节带来的的幸福感早已被学校生存的烦恼所取代。
在高中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学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重点高中与普通高中软硬件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连社会对老师的评价也与学校的地位挂钩。我觉得,这不应该成为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趋势,示范性高中应该是以“示范性”为手段,来促进基础教育整体提高,并带动本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为目的。“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取消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的情况下,我们不禁质疑:同是属于基础教育的高中,为何还在持续着不公平的等级划分制度?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