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神圣沾上了俗气……

作者:南安二中 潘耀阳  时间:2007/11/9 13:22:0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教师,神圣而光辉的职业:看着一双双因渴求知识而瞪得老大的眼睛,听着一句句为博得认可而喊得老高的回答,经常地,我会为自己的备课不够详尽而懊恼——要是教案再仔细详实些,孩子们会听得更入神,学到的东西会更多;经常地,我会为自己对他们的回答毫不留情地否定而后悔——要是再温和耐心些,孩子们会领悟得更透彻,思考的领域会更宽;经常地,动不动我就对他们发脾气、让他们噤若寒蝉,时不时就给他们施压力、让他们忧心焚焚,并以此来“抚慰”我心中的不满意……
  诚然,我的教学态度是认真的,是负责的,学生们的任何较中肯的回答、有新意的想象、不哗众的异议都会让我很兴奋,学生们成绩的点滴进步都会让我很欣慰,颇受争议的成“龙”成“凤”思想似乎同样禁锢着我,而我却也甘之如饴。这时候,飘飘然的我常会这样想,我是教师,我很光荣,我不遗余力地付出,努力符合学校对老师的要求,我肯定会获得一定的成绩来作为同等的回报。
  但是,我的一个个教学疑问接踵而至,其中最不解的就是是否应该以考试成绩好坏来衡量学生的收获、老师的付出?这一问题的困扰,直接导致我和学生间的情感危机的产生。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有四:学生们语文学习热情、学习习惯、知识素养良莠不齐,这是原因之一;多门学科的压力让学生在语文科学习时间安排上有不尽合理的地方,有心无力,这是原因之二;现时高考语文知识考查范围的模糊性让学生学起来无所适从,又缺乏耐性,这是原因之三;高考对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让我猝不及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何抓紧时间夯实文学基本功成了现时我最最需要解决的,这也是原因之四。这种种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的问题,悄然间都为师生关系的紧张提供了滋长的土壤。考不好,学生不高兴——是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还是老师不会教?老师不满意——是学生付出不够,还是自己不够努力?可哪个教师(特别是自觉得已经很努力的老师)会轻易把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
  自然而然,接下来,一些“非常”措施就应“运”而生了。教师原本那和蔼安详的脸仿佛被输入了固定程序般凝结不动了,颇有感染力、能鼓舞人的语气语调变成了喋喋不休的埋怨和呵斥,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的文学人物成了考题下的一个个规范了的“公式”、“定理”,热烈和谐的课堂氛围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那嘉年华游乐园般的天旋地转。措施之“非常”,后果之“严重”,不言而喻。
  我彷徨,故我心呐喊:不要再以教学成绩论输赢,论英雄,论付出与否!谁都知道,就提高成绩的方法而言,高压填鸭式的教学着实可以让学生学得更踏实、更专心些,短时间内定能见效,例如,语文文言文实虚词的积累、文学常识的识记、语法基础知识的掌握等。但是,这种急功近利带来的后果是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学习最需要的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理解文本信息、内涵,积极分析、探究人物形象,大胆想象联想进行情景再现,这些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收不到效果、达不到目的的,结果必将事倍功半!
  所以,我个人认为,较为合理的语文教学应该是:首先教学态度要摆正——不再单纯以卷面成绩作为评价教学过程的唯一或主要标准——学生听得入神、老师上得起劲便是最好的课。再者教学技巧要掌握——课堂驾驭上放收结合,学习要求上宽严并施,学习方法上理解与识记都要强调,教学技巧上鼓励和批评都要适当。
  总之,语文课堂上的教与学,就好比文学问题上的探究,应该是——鼓励教师和学生,本着自己个性理解基础上去寻求和作家作者共通共鸣共性的东西。而这一切,若是带上了“以成绩高低衡量学生收获与否、老师付出与否”这一世俗的烙印,若是让学生只会在教师的教鞭挥舞下忍气吞声、咬文嚼字,那么,语文教师这一职业将不再是神圣!语文教与学这一活动将不再能共鸣!
  当神圣沾上了俗气,或许,潇洒的人看得更开一些,可身上的责任让我真的潇洒不起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