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势待发,拨云见日

作者:万燕|  时间:2004/11/12 12:53:1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笔者认为,大凡文章,笼统地讲,交代主题,揭示中心的方法无非有二:一是开门见山,开篇点题,让读者顺着文眼往下读去;其二呢?便是运用各类方法为中心蓄势,使读者带着悬念入文,或篇中,或结尾,渐渐隐去“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面纱薄雾,拨开云雾见天日,让人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现且就蓄势的艺术方法谈谈个人一见:
  一、环境描写蓄势。
  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为主题的揭示作伏笔。《小橘灯》一文“黑暗潮湿”“阴沉”的双重环境即暗示了黑暗、恐怖的社会背景,为刻画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蓄势铺垫。自然环境经常交代时令、时间,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在烈日和暴雨下》充分描写了烈日下的“炎热”:“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沒有”,“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暴雨的残酷:“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让主人公人力车夫祥子在这恶劣的环境中拉车“挣命”,突现其悲惨遭遇,揭示了挣扎在旧社会最底层的穷苦人民的凄惨命运。
  二、运用修辞格蓄势。
  有时,善于选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必能使文章语言表现灿烂的思想,富有文采。写人状物,多选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和夸张,析事论理则多用排比、设问和反问。《一面》描写鲁迅外貌,“隶体一字似的胡须”,“竹枝似的手指”,表现一代文学家、革命家的“瘦”,赞扬了鲁迅先生顽强不屈的性格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白杨礼赞》连用一组排比和反问句,逐步深入议论,强调和深化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突出中心。
  三、对比衬托蓄势。 
  对比是一种趋向于对立冲突的艺术美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它把作品中所描绘的事物的性质和特点放在鲜明的对照和直接对比中来表现,借彼显此,互比互衬,达到集中、简洁、曲折变化的表现。对比手法的运用,不仅使文章主题加强了表现力度,而且饱含情趣,扩大了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变色龙》借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自相矛盾的语言,对小狗、小狗主人、及赫留金的态度变化,来刻画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俄国社会一个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巡官卑鄙丑劣之灵魂。《故乡》则通过少年闰土的健康可爱与中年闰土的木讷麻木,杨二嫂十几年的巨变,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衰败,农民在封建政权压迫剥削、愚弄、毒害下痛苦的生活和麻木的精神状态。如此对比,文章主题在衬托中呼之而出,犹如红花衬绿叶,黑夜衬月光,感染力极是强烈。
  四、朴实的叙事亦可蓄势。
  即使朴实无华的笔调,淡淡浅浅的叙事描述,只要详略得当,也可为主题思想铺垫。
  杨朔的《荔枝蜜》记叙“我”小时被蜜蜂蛰了一下,“总不大喜欢”蜜蜂。情节绝无生动之处,只是简陈一事实,却欲扬先抑,为下文赞美蜜蜂精神蓄势。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第三至五节,叙述了父亲“决定送我去南京”、与脚夫讲价钱、嘱我路上小心、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等小事,虽无华丽的词藻,字里行间却凝聚着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
  当然,为中心主题服务的方法多样,不止于此。但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便是反复渲染,铺垫蓄势,终见主题。如拉弓射鸟,只待箭在弦上;亦如云雾笼罩,候云清雾散,便见霞光尽现,如日中天。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