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需要什么
作者:光山县白雀高中文建军| 时间:2004/11/13 8:21:0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课后,一位据说有三十年教龄的语文老师这样问年青的执教者:“《药》一课时能达到目标吗?这样是否妥当……”神情颇为不屑。在他认为,一个标点甚至可以罗列三种作用的名作,一课时处理实属不可思议。故且套用《药》中二十来岁青年人气愤的话来说:“阿呀,那还了得!”
是啊!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君不见,语文教学中种种规矩似“不尽长江滚滚来”!我们语文老师无论碰撞到哪种文体,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讲解文章必从作者介绍、背景讲解、层次划分、概括层义、分析中心、归纳特点依次进行,马虎不得。宁可面面俱到,走马观花,狼吞虎咽,消化不良,若有悖于此,当然“颇为不屑,那还了得”!
于是,语文课便成了繁琐的分析课,使课堂索然无味。正如吕淑湘先生所说:“学生自己读,会流泪;老师一分析,眼泪全没了。”以小说为例,就要分析人物性格,把人物活生生的解剖,什么心理、肖像、动作、语言、甲乙丙丁,开中药药铺。要把人物制成标本,一个个地展览。如康大叔、华老栓、夏瑜要贴上残忍、愚昧、坚贞不屈的脸谱化标签,这才叫分析,性格鲜明。好比读者一见红脸就想到关公,一见黑脸就想到包青天。如果语文老师谈讨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人物性格的双重性,模糊性,那不了得。
讲授的程式化使鲜活的语文课堂异化为灌输简单信息的工厂,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黯然伤神。造成“沉默课堂”这种怪现象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执教者缺乏创新意识。我们语文老师就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不先感悟课文,只要在教案上抄录教参,然后千方百计把这些话搬运抄塞给学生便完事。教参上“教师中心”表现突出,学什么,怎样学,已框定好。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自己的思想不见了!课文课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张扬削弱了!况教参中对某些作品分析“十分烦琐,观点大多是50、60年代,是一种机械、庸俗化理解,而语文教学界仍然当作千真万确的定论灌输给学生,那是很可悲的。”(钱理群),所以这样既销蚀了学生的灵性,也抑制了老师的悟性。美的本质是创造,而教学艺术也是一种美,没有创造型的老师,就很难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优秀的教师总能深钻教材,透彻了解实际,才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达到教与学和谐的艺术境界。魏书生老师说:“谈到创造,教师们总认为那是教研所专家学者的事,其实也是我们每个教师份内的事,是每位教师心灵深处的需要。”一节课讲完一篇名作不也是一种创造吗?
创造型语文课需要真诚。现实中语文课虚假现象较明显,尤其是公开课、观摩课。说白了,就是“造假”课,做“秀”课。君不见,上课前要严格安排每一细小步骤,步步小心,时时在意,似林黛玉进贾府。要像春节晚会一般排演几次,课堂上老师指向哪里学生就奔向哪里。要像某家庭电视剧制造笑声、掌声一样制造活跃气氛,如此轰轰烈烈,训练有术。最好连思考也要发出声响。特别要提醒平时爱钻牛角尖的活跃分子,要保持沉默。说来可笑,连时间掌握也成了评课是否成功一个必不可少的硬性标准。正如著名学者施蛰存先生所说:“45分钟的课,上到41分钟,我就开始总结,总结是可以的。讲完最后一句话,刚好打下课铃。”于是皆大欢喜。我们已习惯于表面热闹实则冷漠的课堂!师生像浮在海面上冰山。老师欺骗、灌输甚至愚弄学生,学生成了一个个机械的木偶!少了“实话实说”的机智创造真诚,多了“泡沫”似的虚假造作庸俗。教学艺术的灵魂在于一个“活”字,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真正体现艺术的是被学生的积极思维打乱了教学步骤,而又被因势利导的课,而不是学生“训练有术”,过程“无懈可击”的课。
变样、变味、变异的语文课使我们目睹了语文教学的怪现状:千篇一律的运作,支离破碎的讲解,面面俱到的分析,“填鸭式”的灌输,此恨、此苦绵绵无绝期。“讲风太盛,灌的太多。”(柳斌)语文课成了“摧残人、折磨人、束缚人”(钱梦龙)的“尸体解剖课”。成为学生认为最重要然而最不感兴趣的课目。
创造是我们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语文课需要创新,她呼唤盘古开天式的英雄,她呼唤敢于冲破模式,大胆革新的教育改革家。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