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势磅礴著雄文

作者:周立雄  时间:2007/12/25 16:02:4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毛泽东不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而且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的文章不仅语言准确洗炼,而且极富鲜明的感情色彩,就是一篇短小的新闻也让他写得感情充沛,气势磅礴,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一. 结构严谨生雄风
  这篇新闻的导语和主体属“总分关系”。导语仅用两句,就清楚地概括了全文的内容,
  显得简捷有力。主体按渡江地点方位的不同,分中、西、东三路叙述。分述时,对于先后详略,考虑得很周密。由于中路军是“首先突破”的,因此先作介绍;又由于中路军渡江情况在先已有专稿报道,所以讲得简略。西路军和东路军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先叙述哪一路?考虑到西路军渡江情况与中路军相似,连在一起讲,比较方便并能节省笔墨,因而接着写西路军就顺理成章理所当然了;这一路的情况叙述较为具体,也是当然之事,因以前没报道过,较详叙述,能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战况。东路军情况写得最为详细,这是因为此处敌情与前两处都不同,战斗较激烈,又因为此处是被敌人吹嘘得神乎其神的“金汤”防线,有必要具体些,这样写就更能显示出我军英勇善战的战斗作风和磅礴的气势。
  纵观全文,本文很好地体现了新闻结构上的特点:严谨,导语和主体详略得当。朗读起来感觉到有一股强大的语势如泄闸的江水,挟裹着强劲的雄风,一泻千里,而到结尾处,则恰如大江入海,以一句“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戛然而止,干净利落。
  二. 精心炼字显雄浑
  这篇新闻也极好地体现了新闻的语言特点——准确简洁,同时,又能与写作背景极相契合,气势雄浑,感情浓烈,堪为大手笔。导语写得简洁明快,短短两句,就交代了渡江大军的数量、战线的长度、作战地点及结果;“冲破”“横渡”等词语形象地凸现出我军锐不可当、摧枯拉朽的气势。写中路军渡江,用“突破”一词非常准确,因为中路军是率先渡江,在敌人千里防线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写东路军所遇敌军抵抗为“较为顽强”是贴切的,如果去掉“较为”,则显得过高估计敌人,与只经一天激战敌军就被击溃的事实不符,失去了新闻的真实性。文中还常用四字短语,如“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等,使文章显得感情色彩鲜明,节奏明快,气势雄浑。
  这篇新闻虽算不上鸿篇巨制,但由于它能极好地把新闻的特点与作者的写作风格体现出来,既有新闻的共性又具作者的个性,可算是一篇精美短章,传世雄文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