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痕”到“无痕”
作者:李俊兴 时间:2008/1/12 8:53:3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过了一会儿,老师忍不住了,站起来走到她们身边,坐下。
“为什么上阅读课戴耳机?”老师问,学生取了下来。
“你知不知道上课讲话不对?”
“知道。”
“知道还讲?你们两个不要坐在一起了。你,过来。”老师把一个女生的书推到了对面,要她坐过去。旁边有同学在掩嘴偷笑……
僵持了一会儿,女生一步一顿足地走到了对面。
“你这么斯文的女孩子走路那么大声干吗?”老师不高兴地问。
“老师,你错了,我不斯文。”
……
同样一节阅读课。老师发现一个学生在用手机发短信。老师轻轻地走过去,另一个学生赶紧暗示当事者。老师改变了方向,直奔提示的学生。
“你们是好朋友?所以提醒他?”老师盯着这个孩子看。
“我跟他说其他事情。”
“你太低估我的IQ了。”这句话老师是说给他们两个听的,说完离开了。
过了几分钟,该学生把手机藏在袖筒里又在发短信。老师走了过去,轻轻地说:“你这样做风险太大,成本太高。”孩子有些不好意思收起了手机。
……
同样一节阅读课。老师发现两名同学在窃窃私语,于是走过去叫了一名同学过来。
“有件事情要你帮忙啊。”老师客气地说。
“什么事情?”学生问。
“这次测验试卷我改出来了。得找个口算能力强的同学帮忙,麻烦你帮我合合总分。”
“好的。”学生很高兴地拿出笔帮忙合起分来。
……
三个老师都热爱教育都很负责任,都是关爱学生的老师。他们都信奉“教孩子学习,还教孩子做人”的教育思想,他们都想让学生安静看书。一句话,殊途同归。
第一个老师发现问题,直接去干预去解决问题,走的是“说教教育”路线;第二个老师发现问题,也去干预去解决问题,走的是“警戒教育”路线;第三个老师发现问题也去干预去解决问题,走的是“无痕教育”路线。
从事态的发展来看,第一个学生对老师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我们不难看出:孩子抵触的原因可能是老师的方式太直接,也可能是产生“旁边有同学掩嘴偷笑”的不光彩后果。第二个学生一直是在老师的暗示下修正自己的行为,尽管老师顾及了他的面子,但老师的言辞稍显犀利了些。第三个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就“缴械投降”,站到了老师的“战壕”里。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从“说教教育”到“无痕教育”,就是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