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铁卢之役因哪般?——桐城二中12月份月考语文考情分析
作者:占淑红 时间:2008/1/23 23:43:5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这套试题总体特点(缺点?)是灵活,如果复习中只停留于表面,流于形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缺少丰富扎实的积累,那他难以侥幸取得好成绩。本着提醒学生注意高考复习的盲区以及打破在不短的时间里已经形成的定势思维的原则,我在学生薄弱环节上设置了陷阱。如前四题基础知识中的字形,每个错别字都错得有理,在音形上相似,有一定的隐蔽性,且“自圆其错”,因此有较强的迷惑性,但这些字都是常用字,有些错字就来自学生平时作文。语病题中“过分的溢美之词”的重复赘余的毛病,经常出现在各种正式的表达中。而从生活中寻找常见错字、语病已经是高考的一个方向。语病题中“两个公司的员工集体参加了抗非典的活动”,貌似歧义,实则“集体”二字取消了导致歧义的语境。这些都要求我们的复习要更扎实些。另外,社科论文阅读第五题“凡是具有空间分布特征事物。。。。。。”一句的表述,不少同学出现误判的原因在于他们已经了解高考题有“过于绝对”的设错方式,于是他们错误地认为凡是用了“凡是”的都错了。殊不知,这样的表述原文就有,“过于绝对”在此并不管用,这题意在提醒同学们任何的解读技巧必须落实到具体文章中去。熟记概念、投机取巧不可取。整体看来,我们的学生语文应考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基础不牢,储备过少
这里的储备,不仅指字音、字形、成语、病句等的语基知识,还包括文言文阅读、散文阅读方面。以文言文为例,最简单、答案可以说是一目了然的第九题,理补班出错率为33%,其他班级恐怕好不了多少。 而我相信每个高三老师都会强调“其”的“我的、我”这个特殊义项的为数不多的例句,而且“以通其狂惑”中“其”的第一人称用法出现在今年的湖南卷上,而我们同学居然不了解。诗歌鉴赏中非常明确的问题“写景的角度”、散文鉴赏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等等类似常识性的问题,我们大部分同学同样不清楚。
(二)思维僵化,机械答题
这在诗歌鉴赏中体现得最明显。平时诗歌教学、复习应考中我们强调“知人论世”的解读,联系背景、结合作者身世经历的的解读方式已经深深扎根在同学们的心中,这原本是正确的,但不是唯一的。而我们同学在解读根本不涉及政治的《西楼》时,居然能看出作者曾巩在暴风骤雨中感受到朝廷动荡,国事难为之悲。想象力之丰富,着实让我自叹弗如。类似这样的空中楼阁式的架空分析有之,牵强附会曲解诗意者有之。于是一首体现诗人旷达胸襟的诗歌被解读成“受排挤而黯然神伤”、“心中如楼外风雨交加、心绪难平”。
思维僵化,必然缺少深度和新意,这一点在作文中表现尤为明显。“眼泪”这个话题,人人有话可写,但写什么体现了一个学生的心胸、眼界。我原本希望同学们能对生活有所观察、更有所感悟,希望能借眼泪折射出人性、人情的美丑,借眼泪反映社会,或讴歌崇高,或抨击丑恶,能有一个开阔的思路,能体现一个青年应有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遗憾的是这样的考察目的没有完全达到。大部分同学叙事时大发催泪弹,企图大赚同情分,虽然也有部分同学真挚的情感,真切的抒写,但缺少叙事技巧,在表达上难上层次,难得高分。议论文能罗列让他印象深刻的眼泪,也揭示了眼泪的内涵,但选择材料缺乏代表性,运用材料没有层次感。
(三)答题草率,不够规范
这一点应届班尤为突出,不少同学解答主观题时信笔雌黄,完全从自己的角度、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答题,不考虑作者的本意。所以第十五题分析原因 ,他们不是从课文中寻找关键词加以组合,而是想当然。于是有同学这样回答:“花到国外,物是人非,人到国外,成异乡之客,月是故乡明,再说国家将亡,身受歧视,故看花不顺眼,人也不安心。”不看课文,这样的回答合情合理,且不乏文才,可就是不符合作者的本意。他们忽视了,所谓的主观题,要符合作者的客观的。这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作者的做法极为草率。另外,现代文阅读中的概括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观点的题需要我们分条陈述,不少同学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密密麻麻地写将下来,看得老师眼冒金花心冒火,如此答题,岂能得分?
(四)意志薄弱,轻易放弃
我始终认为考试不仅靠知识方法答题技巧,也在考察一个学生的意志品质,尤其在难题面前,如能有点“钉子”精神,遇到障碍也能锲而不舍,深思细想,那么,那些乍看难于上青天的习题也可能会豁然开朗的。如文言文翻译题的第一题,难度大,但不是无法解答。因为这里的“辱”“见推”的用法,我们分别在《报任安书》及《陈情表》中学过,且文言书信的谦敬特点我们也了解。所以虽然有“引义谦”这个难以理解的词语,但考场上如能联系旧知,这题不是一点不能回答。但阅卷中我们发现不少同学翻译题是空白,白茫茫一大片,让人心痛。翻译的空白同时也在告诉我们,他们的文言文选择题恐怕也是连猜带蒙,能在读第一遍一头雾水后接着读第二遍的是微乎其微呀!高考命题者虽然不会刻意为难考生,但这毕竟是选拔考试,答案一目了然的题目大概不会出现,如果稍加思索而无所收获就轻易放弃,那我们的学生将拿什么拯救自己?
乌飞兔走,光阴似箭,转眼已是零八。在接下来的半年的复习中,如果我们能针对这次考试暴露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更扎实的复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打一个漂亮的翻身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