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作者:河北省承德县上谷中学 张金祥  时间:2008/2/17 9:27:55  来源:《中国教育报》转载  人气:
  笔者近日读报,又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一说,觉得既面熟又苦涩。面熟的是近几年笔者所在的地区一直在学习江苏省的洋思中学,该中学的核心理念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学教学经验要从教学理念学起,据说“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收获”。于是,我们教师每天高喊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进入梦乡,似乎我们当真把每一个学生都教好了。然而梦醒之后,用一个最时髦的词——“反思”一下,苦涩便涌上心头,因为我们似乎连一个“教不好的学生”也没教好,更不可想象的是他们已成为我们教师的不可承受之重。
  其实,“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洋思中学的一个理念,而不是他们首创。我们的一些学校和教育部门不但误读了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这句名言,也误解了洋思中学的理念。这句话的原意并不是:教师拼命教学生就能得高分,教师不教学生就得不了高分,而是有其他的诸多内涵呢﹗
  可是,教育主管部门考评一所学校通常把学校的升学率作为硬性指标;考评一位教师要把三率(及格率、优良率、优秀率)当作重要条件;考评一名学生更是以分数定优劣,这层层的考评都是分数说了算。具体到学生身上,分数便成了衡量“好学生”和“坏学生”的标准。那么,“好学生”无疑问是分数高的学生。面对分数低的学生,教师敢于承认是“教好了”吗?
  笔者认为,陈鹤琴先生没错。“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作为一种理念或理想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可叹的是,不能误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当作既定目标,认为真的都能使学生获得既定的考分,这就有点“木匠哲学”的味道了。一般情况下,木匠做活,你给他材料,他就会按你的要求做出理想的家具来。而教育者行吗?给你个学生你就能教出科学家来吗?采用什么办法?“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吗?如果真的奏效,我们需要文学家,就把鲁迅先生读过的书拿来“清”?我们需要数学家,就把华罗庚或陈景润读过的书、做过的题拿来“清”?教师不是木匠或铁匠,学生也不是木头或铁块,他们不能被塑造成我们需要的任意形状或产品。
  应该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和“皮格马利翁效应”如出一辙,它们与其说是一种科学规律,不如说是一种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笔者斗胆问一下:我们为什么非要把所谓的“神话”、“幻想”、“愿望”、“个例”当奋斗目标,甚至评价指标来实行呢?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liaojifeng 于02-20 21:47发表评论: 第2楼
  • 如果有人一直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作为评定教师的一个标准,那么我要问:我们这个社会还要国家的统治机器干什么?如果我们的教师有这样神奇的力量,那么就应该得到尊重,就不会有那么多老师被迫转行了
  • 看了这个题目就烦 于02-17 16:48发表评论: 第1楼
  • 敢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一个狗屁理论,教育不是万能的,教师会面对诸多困惑,教师也不能化腐朽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