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作者:河北省承德县上谷中学 张金祥 时间:2008/2/17 9:27:55 来源:《中国教育报》转载 人气:
其实,“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洋思中学的一个理念,而不是他们首创。我们的一些学校和教育部门不但误读了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这句名言,也误解了洋思中学的理念。这句话的原意并不是:教师拼命教学生就能得高分,教师不教学生就得不了高分,而是有其他的诸多内涵呢﹗
可是,教育主管部门考评一所学校通常把学校的升学率作为硬性指标;考评一位教师要把三率(及格率、优良率、优秀率)当作重要条件;考评一名学生更是以分数定优劣,这层层的考评都是分数说了算。具体到学生身上,分数便成了衡量“好学生”和“坏学生”的标准。那么,“好学生”无疑问是分数高的学生。面对分数低的学生,教师敢于承认是“教好了”吗?
笔者认为,陈鹤琴先生没错。“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作为一种理念或理想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可叹的是,不能误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当作既定目标,认为真的都能使学生获得既定的考分,这就有点“木匠哲学”的味道了。一般情况下,木匠做活,你给他材料,他就会按你的要求做出理想的家具来。而教育者行吗?给你个学生你就能教出科学家来吗?采用什么办法?“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吗?如果真的奏效,我们需要文学家,就把鲁迅先生读过的书拿来“清”?我们需要数学家,就把华罗庚或陈景润读过的书、做过的题拿来“清”?教师不是木匠或铁匠,学生也不是木头或铁块,他们不能被塑造成我们需要的任意形状或产品。
应该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和“皮格马利翁效应”如出一辙,它们与其说是一种科学规律,不如说是一种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笔者斗胆问一下:我们为什么非要把所谓的“神话”、“幻想”、“愿望”、“个例”当奋斗目标,甚至评价指标来实行呢?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