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武陵渔人正名,如何
作者:刘晓虎 时间:2008/3/27 12:02:3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我也不例外,在讲课的时候也提到了这个问题,怕有的学生不明白,问完还补了一句:“明明答应人家的事,还要违背诺言,到官府去告密,这可见就是个势利小人。你看,他的这个愿望落空了吧?”
有些事就是怕琢磨,讲完课之后,越想越不对劲,又查了一些资料,对陶渊明本人有了些新的认识,觉得该是给武陵渔人正名的时候了。
首先,单从形式上分析,武陵渔人这样做是不是就算“不守信用”?如果答应了人家的事,还要违背,明显就是个不守信用,但这里的关键是:武陵渔人答应桃源中人不把事情说出去吗?没有,文中在提到桃源人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之后就直接说“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了,这里没有武陵渔人答应守信的事啊,既然没有答应,没有生成协议,就谈不上“违约”了。
也许有人会说,当时的情形明明就是这样,人家这么热心地招待他,还这样叮嘱,怎么也应该点个头说句话什么的表示一下吧,可能是省略了吧。可是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没有写出来的东西,你可以说他是省略了,但我也可以说是根本没有这回事,也许武陵人是个诚实的人,他做不到的事他就没去答应人家,他明明想着要出去告诉官府,他就不在当时许诺,进一步推理,正是因了他的没答应表态,所以桃源人对他心存戒心,把个桃源弄得找不到了呢──可见,武陵渔人不但没有不守信用,他还是个表里如一的诚实人呢。我要是这样推理,一定人有说我胡说八道,可是把文中没有的内容硬给挂上去,不也是没有根据吗?
所以,不论武陵人答应不答应人家,作者要有个交待才是,可是作者陶渊明为什么恰恰没有交待呢?我认为这正是作者潜意识的表现──陶渊明虚构出桃花源,明知道这只是一个梦想,不愿世人去干扰这里的宁静(武陵渔人不去告密),同时,他又盼望世人也过上这样的生活(让武陵人去告密),他的思想处于一个十分矛盾的过程中,实在无法给武陵渔人一个明确的指向,所以,干脆不写。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陶渊明本人是否真的如同很多人认为的,是一个真的“隐逸者”?有资料表明,陶渊明并不是一开始就选择了隐居田园的目标,相反,他积极从政,五次进入仕途,虽遭挫折而并不消沉颓丧。就陶渊明而言,他思想的主导,或者说当他在青年时代时,积极入仕,实现人生价值的思想,功业追求无疑是其主旋律。
当黑暗的现实,腐朽的门阀制度使他的政治理想沦为泡影之后,才顺应自然,委运任化。
有学者指出,陶渊明的这种归隐躬耕就和诸葛亮当年南阳隐居一样,是时运未济的权宜之计,即使在隐居田园时,陶渊明的内心还勃郁着建功立业的人生追求和这种追求无法实现的深沉苦闷与牢骚。这实际上和鲁迅所说的“被论客赞尝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除了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难真实”(《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六》)。
所以我觉得,陶渊明本人并非是一个真正的隐逸者,即使在躬耕田园,他也还不忘自己青年时的志向,终其一生,他始终处于入世与出世之间,那么内心的矛盾也是可想而知的。
写到这里,我忽然觉得,那个武陵渔人的身上,就有陶渊明的影子,你看他顺流而下,曲曲折折,逢桃花林,扑朔迷离,水源见山,又恍恍惚惚,仿佛有光,进入小口,狭窄幽暗,“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终于眼前豁然开朗,见到世外桃源。这“甚异之”,“复前行”,“便舍船”,初极狭”是不是也象征着作者本人对理想的一种追求过程?
下文中的美好描绘就更不用多说,陶渊明本人的思想虽说以儒家“用世”为主,但是也受到道,释的影响,桃源之景与老子“小国寡民”的说法有很多相通之处。再就是陶渊明一直向往着上古社会那种风土人情,渔人与桃源人交谈,喝酒,不也正是作者与理想中社会亲近愿望的一种外在反映吗?
第三,武陵人出去“做志”,告密,是不是真的就是邀功请赏,是不是一定会给桃源带来灾难?这个问题不好下结论,我们只看到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动作,“志”“及”“诣”“说”,他内心的急迫可想而知,但其目的却不明了,这里不能想当然地想,是官府就一定会进驻,会派人收租,会摧残这个美丽的地方,文中只说太守“即遣人随其往”,要干什么,没说。当然进去打扰的可能性大些,因为有作者当时的社会环境在那里摆着,但是既然作者想要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他何尝不想让太守治下的百姓也过上那样的生活呢?太守派人去寻桃源,让更多的人去过那样的生活,这种想法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要不然,为什么太守的人进不去,连刘子骥那样的“高尚士”也进不去呢?不要忘了,作者陶渊明也曾经五次出来做官,而且终其一生,并没表现出对现实完全绝望的想法。所以,作者在后文交待人们(包括官府和高尚人士)寻桃源不着的情节,仅仅是为了表达这样的一个意思──桃源这个美好的境界暂时还存在于想象当中,人们就先不要去打扰它了,这与武陵人的确没多大关系。
综上所述,武陵渔人不只是线索人物,他还代表了作者的一种潜意识,他的一系列做法,只是作者内心想法的一种表达方式,对于武陵渔人的负面评价,有失于武断。我们对陶渊明本人,也还有继续深入研究的地方。
一时兴起,不揣鄙陋,说出这番话,见教于大方。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