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出有据,据从何来
作者:湖南省南县方谷高级中学 邱伟 时间:2008/6/8 21:34:2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一、 留意生活,与时俱进
生活即作文,几乎每篇文章都离不开现实生活,或讴歌时代,或针砭社会。人在社会上不是孤立的,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别人的喜怒哀乐,社会的冷暖酸甜,都会影响自己的思想、情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都可作为议论文的论据。我们应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生活,贴近生活,描写生活,反映生活。不能老生常谈地就是司马迁忍辱著书,司马光砸缸救人等一些旧例。当今世界异彩纷呈,许多事令人扼腕叹息、击掌叫好、拍案而起。这些事例既有时代气息,又富感染力,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不要临时抱佛脚,苦思冥想后仍找不到议论的材料。新时期涌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如:走过82个城市行程1300多公里,踏上“感恩之旅”的黄舸父子;30年如一日,克服了各种困难,像女儿一样赡养了六位孤寡老人,九州为之动容的林秀珍;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颠峰的邰丽华;把爱人从沉睡中唤醒,用一个传统中国女人最朴素的方法诠释了对爱人不离不弃的忠贞的罗映珍等。他们的事迹可作感恩、尊老、自强、忠诚等话题类议论文的论据。
二、 广泛阅读,胸有成“材”
一个高中生的阅读量应该是很大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著应涉猎。遗憾的是,大多数学生认为学语文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少花时间用在阅读上,有的连新课程必读丛书的初高中部分都无人问津,更遑论其他文史哲类书籍。由于平常阅读少,积累的议论素材有限,导致一旦作文,搜肠刮肚,绞尽脑汁,仍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如果阅读广泛,积累多,作文时就能胸有成“材”,厚积薄发,触类旁通。阅读的方式很多,可读报,读小说,读史传,上网等。古今中外那些启智励品行善报国求真的事例,名著中那些饱经忧患、悲悯人类、兼济天下的主人公的事迹,都是很好的论据,都是观点的有力支撑。如:为老百姓写《祭鳄鱼文》韩愈,“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林则除,悬肘临池的王羲之,在烈火中永生的布鲁诺,“扼住命运喉咙”的贝多芬,百折不挠的鲁滨孙等。还有一些反面事例,也可作议论文的论据,正反对照更能有力突出论点。上面都是一些事实论据,此外,名人名言由于经过历史的沉淀,实践的检验,具有指导鞭策作用,可作为理论论据。
三、 披沙拣金,脱颖而出
准备了足够的论据,只是写作的一个前提,辨别取舍论据,做到真正为我所用,还须费一番功夫。首先,论据要有针对性,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那些游离于论点外的论据要舍弃,与观点南辕北辙、风牛马不相及的论据只会让人觉得荒唐可笑。其次,选择论据要确凿,要选取那些生活中历史上实实在在的事件、现象或可信的理论论据。读者如果发现所选论据失真,也会怀疑总篇文章的论点是否站得住脚。再次,所选的论据要典型,要选取那些最具有代表性、最能论证论点的论据,因为这些典型论据最有说服力,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我们要放出眼光,多中取少、取精,要以百里挑一的态度去塞选,就像老舍先生说的那样:“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在众多芜杂的材料中,一些紧扣论点论据定会脱颖而出 。
四、 老坛新酒,耳目一新
有些学生总觉得自己拥有的论据有限,都是些人云亦云的旧材料。实际上,变换角度,独辟蹊径,用好这些旧材料,也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需要我们熟悉旧材料,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目光如炬,赋予旧材料以新内涵。活用旧材料即能克服材料不足,又能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如“愚公移山”的故事,人们一般肯定他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作为反面论据,批评那种不善于变通、不会科学利用因势利导的蛮干行为。又如,一般认为后主刘禅乐不思蜀,是扶不起的阿斗,如果换一角度,他何尝又不是自我保护审时度势呢?如果他一味张扬逞能,恐怕早成了司马氏的刀下鬼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