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四季”
作者:山东青岛二十五中学 孙鸣浩| 时间:2004/12/30 11:30:1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我国古代许多文人隐居江湖,寄情山水,常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自然界的万物寄寓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留下了许多咏物写景的名篇。人教版新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及读本就从唐宋诗词中选取了一些类似的作品。我们在致力于培养“学生对唐宋诗词的审美情趣并强化他们的审美意识”,教给他们“审美方法”,提高他们阅读鉴赏能力,即完成单元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可以顺带培养他们的别一种能力——如何辨别诗文中所描述的是哪个季节的景、事和物。方法有三。
一 、看题目和诗句。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准确的。如《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夏日南亭怀辛大》(唐孟浩然)、《秋夕》(杜牧)、《冬日归旧山》(李白),在题目中即明示诗词创作时的季节,使读者一目了然。诗句中明显含有“春夏秋冬”的:①、含“春”的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辛弃疾《浣溪沙》)②含“夏”的如“首夏犹晴和,芳草亦未歇。”(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秦观《初夏即事》)③含“秋”的如“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④含“冬”的如“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二、看诗词句中各季节具有代表性的动物、植物、天气、节日、风俗等。如:春季——草萌芽、花盛开、燕北飞、细雨、微风、寒食、清明等。代表诗句有:“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释志南《绝句》)“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岑参《送杨子》)“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李清照《念奴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又如,夏季——暴雨、荷花、蝉鸣、蛙唱、稻黄、梅熟、芭蕉绿等。代表诗句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陈师秀《有约》)秋季——菊花、落叶、流萤、仲秋节、重阳节等。代表诗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闾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陶渊明《酬刘柴桑》)“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辛弃疾《昭君怨》)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登高”和“插茱萸”都是重阳节里的风俗活动)“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冬季——冰、雪花、寒梅、除夕等。代表诗句有:“隔牖风吹竹,开门雪满山。”(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陆游《落梅》)“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三、看诗中标示的月份。因为古代的历法以农历为准,一、二、三月为春,四、五、六月为夏,七、八、九月为秋,十、十一、十二为冬。如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中就写到“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描写的就是江南三月的美景,而“暮”字表明时间已是春季的第三个月了。农历八月是我国传统的仲秋节,“仲”表明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据此我们可以断定“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丽人行》)写的是春天之事。“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写的都是秋景。“腊后花期知渐近,寒梅已作东风信。”(晏殊《蝶恋花》)写的是冬事(因为“腊”是“腊月”,而“腊月”是农历十二月)。
掌握了这几种方法,会有助于我们在阅读欣赏古诗词时更容易深入其中,准确地把握诗情,体味涵泳,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与享受。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