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不变的理由

作者:张小兵  时间:2008/9/7 9:58:1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杂记》中选择了以下几篇杂记:欧阳修的《丰乐亭记》、苏洵的《木假山记》、曾巩的《墨池记》、苏轼的《超然台记》、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这几篇杂记“从所记事物中概括抽象出关乎社会人生的大道理,言近旨远,多有寄托”(专题导言),各类教参对每篇文章的微言大义都进行了深度挖掘,却很少从整个专题的角度进行阐释。笔者在通览这几篇传世奇文后,感觉有一股浓浓的“爱”的热流在每篇文章内潜行暗涌。
  其一,因为“爱”所以“乐”。
  钱钟书先生说:“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①也就是说精神上没有快乐的因子,无论如何是无法真正快乐的,而这种因子的取得离不开一个“爱”字。而这对于身处逆境的人来说,显得尤其重要。
  他们用爱“事业”的激情转移着人生磨难的苦痛。欧阳修被贬滁州,“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丰乐亭记》),可以说是偏僻之地。这对于由河北都转运按察使降为滁州知州的欧阳修来说,无疑是一记沉重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此沉沦,而是勤于政务,所以才有“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苦尽甘来,其乐无穷的快乐。苏轼遭遇不测之难,移守胶西,“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超然台记》),如此不堪的现状很难让人快乐起来,苏轼却以满腔的热情收拾着这一派残局,所以才有建亭养性的快乐。
  他们用爱百姓的仁者之心消解着人生不幸的忧愁。范仲淹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②(《岳阳楼记》)欧阳修和苏轼被贬谪至偏远之地,他们首先忧虑的不是于官位的得失,而是地方黎庶的疾苦。他们不约而同地辛勤耕耘在各自的本不该属于自己的天地,终日为百姓的安居乐业殚精竭虑,他们又不约而同地行与民同乐的盛举……可以料想,当欧阳修看到“民乐其岁物之丰成”(《丰乐亭记》)时,当苏轼看到民风日淳、吏民安于其计时,又怎能不由衷地感到快乐?
  他们用爱自然的心胸融化着人生风雨的凄伤。从物质的角度来看,人类离开了自然便失去了衣、食、住、行的资源。而从精神层面来看,人类一旦离开了自然便失去了存放意念的家园。因此,自古以来便有人建造亭台楼阁,借以览山川之形胜,观宇宙之无穷。更有甚者圈地造屋,企盼关住那稍纵即逝的风景。他们或是借自然掬起美丽的希望,或是融化着挫折与不幸带来的伤痛。丰乐亭所在之地,背靠“耸然特立”的丰山,深藏在幽谷之中,“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水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丰乐亭记》)。欧阳修“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丰乐亭记》),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从精神上走进了自然,哪里还会激愤于自己的遭遇呢?黄州快哉亭更是得大江之浩淼,风云之绮幻。坐观其上,江山风物足以观赏,古人流风足以怀想。人生有限,天地有常,身为“小我”的芸芸众生都应当爱这一切的自然,摒弃痛苦与杂念,去消受这无尽的妙趣。无怪乎苏轼会给亭子命名为“快哉亭”,而苏辙又在文中高喊着“快哉”快哉亭!
  其二,因为“爱”所以“敬”。
  爱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绝对不等于要拥有其一切,甚至迫使其成为自己“附属品”。诗人舒婷的《致橡树》正是表达了这种“爱的哲学”。 这种“爱的哲学”所追求的爱的主要形式是独立,而行为表现是“敬”。要理解这种爱,我们必须理解这样一句话:只有拥有了“爱”的情感,我们才能从灵魂深处去敬佩、敬畏、敬仰,甚至是敬重人和物。
  苏洵十分喜爱家中的那座木假山,他的《寄杨纬》一诗中有这样两句,“家居对木山,谓是无言伴”,“伴”字充分表达了苏洵对木假山的喜爱之情。究苏洵喜爱木假山的真正原因是“非徒爱之,而有所敬焉”,也就是说他爱这木假山,不在于线条的曼妙,材质的精良,而在于“那座木假山的中峰,魁梧奇伟,神情高傲舒展,意态气概端正庄重,好像有什么办法使它旁边二峰倾服似的;旁边的两座山峰,庄重谨慎,威严挺拔,凛然不可侵犯。虽然它旁边二峰地位是服从于中峰的,但那高耸挺立的神态,绝对没有丝毫逢迎依附的意思”③。这很容易让我们想到苏氏三父子,苏洵作为父亲(中峰)深爱着两个儿子(二峰),苏洵希望儿子们也能爱父亲、爱兄弟,但他更希望三父子之间能爱与敬并存,做到风骨凛然,独树一帜。
  毫无疑问,曾巩是喜爱墨池的,而这种喜爱的背后是对王羲之精神的感悟。常人议论王羲之,可能更多的会想到他的书法作品,如“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天下第一法书”《快雪时晴帖》等稀世珍品。曾巩深爱着这个已逝去几百年的晋朝先贤,他没有人云亦云,而是掷地有声地指出:“以精力自致”是王羲之书法艺术臻于化境的真正原因。他没有夸大王羲之的天资禀赋,也没有刻意渲染他的家庭熏陶,更没有神化其学书经历,而是从合乎人对知识技能掌握的规律出发,强调了后天努力的作用。这才是拨云见月似的见解,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王羲之,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是对王羲之敬重的集中体现。
  想起一句歌词,叫做“因为爱所以爱”。是的,“愛”由心生,我们只有心中有了爱,才能进行爱的创作,进行爱的阅读,因为“爱”是作家之所以行文的不变的理由。
  引文:
  ①钱钟书《论快乐》
  ②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参考书》第69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