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读抄法在语文中的运用

作者:宁乡四中 李新辉|  时间:2005/1/9 8:08:4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在语文的学习中,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总抱怨无法跟上老师的思路,无法找到老师所说的语感,对语文的学习丧失信心,失去希望,那怎样来扶助这一部分差生,让他们的语文成绩达到理想的目标呢?我认为传统的读抄法有很多可以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认识自我,准确定位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是必要的。其实,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学了十来年语文,生活中又总与语文打交道,每个人都有学好语文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因而学语文不存在智力上的问题,基础也不是那么的重要,只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每个月力求达到的目标,然后一步步实现这些具体目标,语文绝不会拖后腿,让学生从“要我学”的消极心理变成“我要学”的积极状态。
  二、多多诵读,培养语感
  解决了学生的信心问题,接下来第一个月就是读书阶段。这对于语文基础差又渴望能尽快提高语文成绩的学生而言这是一个较好的突破口。所读的内容可以是古文,也可是现代文,1至5册的课本中的古文,与高考的难度也接近,所以可以选读课本中的,而现代文则宜选用中学生优秀作文和其它一些时文美文。具体要求:一周2-3篇古文,一天读1次;一周5 –6篇现代文,一篇3-4次。多诵读,自然上口,久不能忘,而且能从最初的读字音,到读意思,到读情感,这样不但能加强记忆和理解,而且能培养良好的语感。
  三、读抄结合,加深印象
  光读当然是不行的,那么第二个月要读抄结合。抄什么呢?首先抄好句子好段落,然后有选择性的抄好文章,一周抄两篇,要在熟读的基础上一句一句的抄,抄好后还要多读一两次,以加深印象。
  读后,抄好后,学生自然也会思考,思考这篇文章写什么,有哪些地方可以学到的?如果是我,会提出什么样的看法和观点,如何立意构思,谋篇布局?范文除了优点还有什么不足之处,自己是否有更好的建议?此时的思维,已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学习和模仿的基础上,而是上升到了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层次。
  读,能让学生攻破难关;抄,能使学生走出困境,读抄两法,似拙实巧。张志公先生认为,诵读是我国传统教育中阅读教学法的精华,其作用是:“第一,能够上口;第二,能够记住;第三,通过熟读达到更好的理解。
  的确,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从记忆的角度看,文章读了三五遍,就能深刻在脑子里,美词佳句刻得多,写作时自然流诸笔端。从心理角度看,读比写压力要小得多,读能记住一些东西,写作时能用上,学习起来就有兴趣得多,从理解角度看,古人早有“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名言,姚鼐还提出阅读理解当从“声音证入”。良好的语感一旦形成,古文,现代文阅读能力就会大为提高;从表达角度看,能更好的模仿别人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技巧。临场作文,构思会更迅速,成文更快捷,更有可能辞意畅达,一气呵成。
  抄读,也是一种古已有之的阅读和抄写结合起来的读书方法,古人说:眼过十遍,不如手过一遍。”这就是强调抄读的作用,明朝有“神童”之称的张溥,6岁始每天要背一篇一千字的文章,他每读一本书,都是边读边抄,把抄的文章背熟就烧,下次再读时,又再抄,这样每本书都要抄六七次,故其书斋为“七录斋”。脑、眼,手并用的抄法,通过多种渠道刺激大脑,加深了印象。这对于加强学生记忆,使思维具有连贯性,培养良好的语感和阅读能力都大有好处。
  抄读之法,流传千百年,自有理由所在,但现在我们往往过于迷信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教学方法,而忽视了一个简单的事实,最基础的是最实用的。我们教师不知不觉的使学生在老师的评析讲解中,日复一日地远离课本和读物,因而导致部分学生语文成绩的低下,如果我们能从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科学的借鉴一些符合汉语学习规律的做法,我们的学生一定能更好的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和途径,而语文教学的面貌也可能会因之而改观,更添风采。

论文题目:《浅谈读抄法在语文中的运用》
作者:袁灿红
单位:宁乡四中
邮编:410611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