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怪现象
作者:江苏省南通海安隆政中学 王怡水| 时间:2005/1/10 20:13:4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我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已经有了十多年的教龄。对于语文的教学出现的一些现象,我感到很迷惘。现将近年来语文教学中的怪现象列举如下:
一、老师作为传声筒。许多老师上课都是凭着,一本语文书,一本教参,一本备课笔记。教参打开在一旁,书上的问题,教参上都有答案,照读;把教参上的一些重点,让孩子记下来,课后让孩子背诵,就完事了。有学生图省事,也去买老师用的教学参考书,老师在前面讲,他在下面划,这样就省去了记笔记的麻烦。最后学生考起来的答案几乎是标准答案, 学生考试成绩却也不差。
二、学生作为练习机。老师讲完一篇文章后,会布置大量的习题,讲到的没有讲到的,在习题中都有体现。这样一篇文章,经过学生大量的练习早就练熟了。有的老师干脆就不讲完全以练代讲,这样作业做多了,只要是碰到课文的内容,孩子考起来的成绩也不会太差。
三、教参作为救命草。教师死抱教参,不敢越雷池一步。因为现在考试都有标准答案,阅卷时, 都是依照标准答案来改。所以老师在教学时用的词语,几乎和教材上是一样的。有的老师在教学时,也有自己的观点,可对学生讲课时,就得说清楚,这是考试时的答案,这是老师的观点,考试时该怎么回答。比如我在讲《愚公移山》这篇文章时,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愚公是大智若愚吗?愚公移山的这种做法对不对?”孩子议论纷纷,有的说“愚公就是愚,为什么要搬山呢,他可以搬家呀,这样不是容易多了吗?”有的说“愚公的这种做法很不好,他破坏了自然环境,破坏了山林,破坏海洋,他的做法是违法的”还有的说“愚公就是傻子,就是凭他的力量,凭子孙的力量,什么时候才能搬好,都去搬山了,谁来养活家人呀?他们吃什么,穿什么呢?”听着孩子的观点我很高兴,他们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主张。但我还是说 “同学们,你们说得都很好,但要记住,我们学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所以答试卷时要注意,要按标准答案回答。愚公乃是大智若愚,他不怕困难……”为了分数,我们必须按教参回答。就这样,好多创造性思维就被抹杀了。孩子墨守成规,都成了考试的机器
四、品读就是做手术。老师把精美的语言或文章段落看作是手术台上的尸体,拿着冷冰冰的刀子,不厌其烦、不厌其细地一部分一部分地支解、解剖,然后对学生说:看,这是心、这是肝……把一篇篇有生命力的文章解剖得支离破碎,学生得到的只是片言只语 。
据一项调查,在初中时代,绝大部分同学都不喜欢语文。语文课本应该是最轻松活泼的课,本应该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如今却变成了学生头疼的课,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中考的指挥棒,指挥着老师一切都围绕着中考转,围绕着分数转。学校要出名,要效益,就看你这学校考进了多少省重点高中,因此学校同样以分数考核老师。所以老师为了分数,就死抓学生,一切为了分数。把教参,抠得支离破碎。点点滴滴,都要求学生掌握,学生能不累吗?能喜欢语文吗?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著名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可我们的语文教育又是对学生教育了什么呢?把学生当作机器,当作一种学习的工具。学生学习语文,本应该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陪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可现在的语文教学我却认为是在培养一个人的奴性。我们教会学生人家需要我们说什么我们就说什么,要求我们不说什么就不说什么,有些东西我们不想说也必须这样说,教育学生学会了做奴隶。
这些都因为一个目的,让孩子能拿到高分。中学语文教学为了应付考试,而成为应试的“工具”,考出好成绩是当今语文教学的唯一目的。语文既然仅仅当成应试工具使用,则重要的不是课文而是练习,更确切地说是考题,课文是为文字训练,为考试服务的。诗意文心统统可以不讲,因为无关考试,低档次枯燥乏味的校对“标准答案”,更使学生在语文课中度过无奈的时光。这样的语文教学绝不是和谐的人性培养,文学也因此“营养不良”并且令人“厌食”。
语文课究竟该怎样上呢?我们怎样还孩子一片自由得天空呢?怎样让孩子真正的喜欢语文?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深思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