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三好”,让未成年人入了世俗社会?

作者:刘以宾  时间:2008/9/21 11:32:55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
  近日,人民网进行了一个“您认为,三好学生评选是否应该停止?”的专题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不应停止,三好学生激励几代人向上”的占29.1%;认为“应该停止,评选已变味无法正面激励”的占65%,后者人数系前者人数的两倍有余。虽然“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 “民意社会”里,充分重视和尊重多数人的意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有错的。据说在调查中还有5.8%的人持第三方意见,即“评还是要评的,但要改,要与时俱进”,人民网“小编点题”认为:也许这5.8%的网友才是最明智的。笔者看,其实这是一种很适合当今转型社会的重要思维方式,除了评三好学生,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都联结着中国的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简单否定和肯定都容易失之偏颇,而与时俱进地予以改良才是最好的选择。
  笔者一直有这样一种理想化的想法:不仅仅中小学,即使大学,都应保持一种与世俗社会相对隔离、较为纯净的精神文化环境。作为一个社会人,“世俗”终归是无法避免的,但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还算不上一个真正的“社会人”,因为其世界观、人格、心理尚处于发育、形成阶段,其成长环境过早与世俗“接轨”,其好处不大而坏处多多。这和人类学习语言的道理类似:假如一个孩子的第一语言是普通话,即使将来为了适应工作生活环境而不得不学说方言,他的普通话依然可以说得很好;反之,要说好普通话就难得多。在一种较为纯净的环境中完成世界观、人格、心理的发育和形成,犹如学习普通话,将来即使不得不面对复杂的世俗社会,他内心早已奠定的“正气”也会伴随终身。而近些年看到的现实是,不但是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孩子们都过早地学会了人情世故,例如攀比家长的地位和财富、讨好逢迎、向老师送礼、相互妒忌拆台......
  现行的“三好学生”评选办法,不仅容易形成以学习成绩论英雄的导向,在评比操作过程中也容易掺杂一些世俗因素,缺乏公平感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据说,在“三好学生”指标的分配上,重点班的比例通常高于普通班,重点学校的指标也多于普通学校,这无疑是将大人们的某些与“三好学生”无关的意图强行渗入了孩子们的评选中;虽然“三好学生”评选一般要经过同学讨论或投票、班干部讨论和征询任课教师意见等程序,从制度层面上看似乎没有大的瑕疵,但执行过程中难免出现社会上企事业单位年终评先进那样的弊端。机会的不均等容易导致公平感的降低,与利益密切相连的荣誉的争夺容易诱导孩子们学习成年人的一些非光明正大的手段与技巧,这些,对孩子们幼小而纯净的心灵都难免造成污染和伤害。
  “三好学生”评选究竟应该如何改造或改良?这大概是最需深入讨论的问题。笔者以为,表层的、形式上的改良固然可行,而深层的审视也许更加重要。当今教育的观念传统、教材陈旧、体制落后曾被不少人质疑,让学生个性自由成长、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是不少教育界人士表达的理想。而当今“三好学生”评选的困惑,不仅在于“三好”内容的设置是否科学、“三好”的比例是否恰当,更在于我们是否应该将“三好学生”作为一种“模具”,从而“生产”出大批的一模一样的学生。
  “三好学生”评选虽然是中小学教育中的一项活动,它却如豹之一斑,可成为解剖整个中小学教育事业的一把利器。如何用好这把利器,由谁来反思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是一个比讨论“三好学生”评选意义更重大、更深远的民族性、历史性课题。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好宏伟 于09-23 12:06发表评论: 第1楼
  •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