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渔不及告之鱼肉的鲜美
作者:江苏省羊尖高级中学 王志连 时间:2008/9/22 19:40:0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综观这些年语文教改这块“特区”,表面上看不能不说轰轰烈烈,而效果呢?据某一高校对学生语文状况的调查,大部分学生不能掌握常用的文体,错别字现象堪忧。从目前高中生课外阅读情况来看,文学名著少有问津,言情类、武侠类、卡通类、大话类作品走俏。这里,请允许我引用一个名叫阿行的写在牛黄《大话宝典》(终结版)序言中的一段文字:“‘在我看来那些所谓伟大深刻的思想都是镌刻在虚无的墓碑上的。’……我高兴地看到众多跟它们的主人有着同样一副貌似深沉的面孔的所谓“严肃作家的严肃作品”在地球上被小贩低价叫卖……我能想像出他们在课桌的抽屉里偷看《大话三国》或《大话水浒》时那忍俊不禁又乐不可支的样子,而此时他们的老师或家长正满脸迷惑地大登着眼睛。”
其实,真正让老师们困惑的是应试教育的体制,陈旧的教材,升学的压力依然象一张联合的恢恢之网,网得语文教师“象带着镣拷跳舞”。观其现状,“填鸭式”、“牵牛式”等应试教育方法依然在唱主角,“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些名家的教改经验往往只是被做为点缀——公开课时露一下(更多的是不伦不类)。课堂沉闷,作业懈惰,厌写作文。这也难怪,大多数学生是急功近利的,“数理化外”容易拿分,且往往立竿见影,而语文呢,时有“高原现象”①出现,付出后常常不见回报,长期以往,学生便自然地把语文当作“辅助餐”了,有得吃就吃,没得吃也无所谓。
由此观之,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语文老师该怎么做呢?我想要紧的就是要想方设法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间接兴趣。
为什么说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间接兴趣呢?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根据其倾向性,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对语文有直接兴趣的学生主观上便有一种想学好语文的倾向且会时时处处去学习语文,而对语文缺乏直接兴趣的学生,教师则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去培养其间接兴趣。心理学所说的间接兴趣是指个体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没有兴趣,但对事物或未来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个体的智力活动(观察、记忆、思维、想象、注意)与其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是分不开的。目前国外流行的“情商”理论,尤其注重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甚至认为与智力同样重要。上海师大燕国材教授等人还专门出了一本《非智力因素与学习》的专著,充分肯定了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在总结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时,专门谈到了“忽视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是课堂缺乏生命活力的“症结”之一。“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为此,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间接兴趣的培养应成为语文教改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间接兴趣呢?
第一,要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因为需要是兴趣的基础。在实践活动中,社会需求为人所反映并成为个人的需要,从而形成和发展了兴趣。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师要不断给学生描绘将来发展的前景。要让学生明确学好语文是未来发展的需要。二十一世纪面临的是人才的竞争,信息时代知识老化的周期越来越短,为适应竞争,每一个人必须学会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生存。而学习的主要渠道是读书,面对知识大爆炸的社会空间,如何多快好省地搜集、掌握适合每个人发展的信息,这首先要借助于语文的听、读能力。良好的语文素质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基本条件。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一个人在社会上要找到立足点,必须要靠自己的口才来推销自己,与人建立合作的关系。“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语),一个人不可能孤零零地存在,社会交往是适应生存的基本手段。不学好语文,无异于固步自封。另外,让学生理解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语文科的基本属性之一是工具性,是理解的工具、思维的工具和应用的工具。学生对其它学科的学习离不开思维,而语言是思维的唯一桥梁。交际也好,成果展示(一般是以论文形式)也好,都离不开良好的语文功底。当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时,便会产生学习语文的需要,进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二,要求语文教师对学生确立“大语文”的观念,把语文教学看作是一个全息的、开放的大系统。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变幻莫测、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的探索可以转化为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从平时说的每一句话做起,尝试将心中所想准确的表达出来。在听别人讲话时,做一个好的听众,时时感到语文就在身边,从而培养起对语文学习的广泛的兴趣。
第三,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导语,与学生融为一体。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学生的注意力能不能被吸引,兴趣能不能被调动,与教师上课的导入和精神面貌是分不开的。教师 从容自如地教,学生津津有味地学,这是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教师所追求的理想的教学效果。要做到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教师必须做到:课前认真了解学生,使所传授的知识符合学生的需要,符合学生的理解、吸收和消化的实际水平;课堂上要仔细观察学生,善于敏感地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通过捕捉学生瞬间的语言、表情、姿势等方面及时地调控;课后要热情地关心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亲其师,信其道”,使他们满怀信心地投入课堂学习情境之中。教师驾驭教材与教师驾驭学生,两者因果相连,是统一的,驾驭教材是前提,是手段,只有驾驭教材才能驾驭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教与学合二为一,才能产生富有个性的课,富有个性的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对于一堂课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学方法?这应该取决于学生的需要。正如陶行知所说: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传统的“提问法”、“诱导法”、“点拨法”、“注入法”等虽然不失为好的教学方法,但用多了就腻了。新大纲提倡“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方法,强调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那么教师要做的就是把语文学习转变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的行为。以学论教,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既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发展智能的前提。这是教育本质和主体教育思想的体现,
第五,要让学生不断地体会到语文学习带来的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对语文学习稳定而持久的兴趣。兴趣不是天生的,它可以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建立。事实证明:能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活动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主阵地,使课堂成为师生之间平等的、互动的交流场,变教师演出教案剧的舞台为学生智力快车的赛场,让学生的智力活动在课堂上纵横驰骋,真正使得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除此以外,教师还可辅以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常见的活动有:课前三分钟的演讲、辩论会、研究性学习、办文艺刊物、语文游艺活动(演出文本剧、故事会、猜谜语、脑筋急转弯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语)古贤有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育本质上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教是外因,学是内因。要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间接兴趣,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做好“导”(引导、辅导、指导)的工作。心理学认为:兴趣的稳定性和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直接相联系。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便会进而产生动机。学生在动机的激发下,便会自动地产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把语文学习变为不知觉的潜意识的活动,不但学生学得轻松,而且教师教得也轻松。果真如此,语文教学便是“大济苍生”而不是“误尽苍生”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