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节课,我差点泪飞如雨

作者:王文彦  时间:2008/9/23 20:04:5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亡人逸事》是一篇很简单的记叙文,孙犁的文笔又是那样的从容与平淡。经过充分的备课之后,我做了以下设计:
  初读文本思考:你能给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吗?请学生阅读文本,并展示自己的标题,师生共同评价。
  再读文本思考:亡妻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阅读文本,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亡妻是一个温柔善良、勤劳慈爱、质朴可爱却又不乏坚强的中国妇女形象。
  三读文本孙犁散文之精髓,以“真”、“美”二字即可概括;它以真的心地写真的景象,直抵“真”的极致。以美的文笔写美的情思,展现“美”的极致。写自己的亡妻亦是如此,请你选取自己喜爱的片段自由地、有感情的朗读。并请三---四名同学展现自己的朗读风采。
  最后:拓展本单元的练笔重点:细节描写
  • 在第一个班上课,课上的很顺,因为文本内容很简单,学生的争议也很少。学生认真的阅读,细心的观察、写作。他们的笔下,也涌现出了许多精彩的细节描写的片断练习。可以说,课上的如行云流水般,我自己也觉得很满意。可课下与学生交流,有学生说:“老师,这篇文章没什么好,没读出什么来。”这话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于是,在第二个班,我把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感悟到平淡背后的深情作为教学的重点。前三个环节我做了压缩,直接展开学生对文本的体悟,对人物的评价。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环节,我先补充资料了一下两段资料:
  • 1975年4月14日
  “忆明日为亡妻忌日,泉壤永隔,已5年矣。余衰病如此,不堪回首之思矣。”
  12月
  “呜呼!死别已五载,偶有梦中之会,无只字悼亡之言,情思两竭,亡者当谅我乎!”孙犁
  今天是萧珊逝世的六周年纪念日。六年前的光景还非常鲜明地出现在我的眼前。那一天我从火葬场回到家中,一切都是乱糟糟的,过了两三天我渐渐地安静下来了,一个人坐在书桌前,想写一篇纪念她的文章。在五十年前我就有了这样一种习惯:有感情无处倾吐时我经常求助于纸笔。可是一九七二年八月里那几天,我每天坐三四个小时望着面前摊开的稿纸,却写不出一句话。我痛苦地想,难道给关了几年的“牛棚”,真的就变成“牛”了?头上仿佛压了一块大石头,思想好像冻结了一样。我索性放下笔,什么也不写了。
  .                        ——巴金《怀念萧珊》
  接下来提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十二年过去了,孙犁一位69岁的老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下这么多的文字的。请再次阅读课文,并选取1—2个细节描写的文字,在其后加上几句抒情性句子。
  教师里出现了霎时的沉寂,学生的表情也随之凝重起来。他们在沉思、在细读、在选择,2分钟后学生已经在书本的空白处写起来,我在教师里转着,发现有的学生选了不止一处,就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张明哲也在奋笔疾书。5分钟到了,学生还在写、还在写。没有抬头。我把时间又延长了三分钟。找同学起来阅读他们的文字:
  纺线细节后加:可是,我心中对妻子的那份爱,掺杂着心疼与感动,好似那总也纺不完的线,缠绕在心间,一日一日,一年一年,情思不竭。
  “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一丝幸福的笑容”续文:不知怎么,我看着她,泪确突然止不住了。
  “我对你们你们应该记着”续文:是啊,我也该好好谢谢她,谢谢她给了我爱与幸福,给了我生活里最灿烂的一缕阳光。
  一个一个的学生竞相站起来读他们的文字,不知怎么,我的眼前也仿似映现出那一个个的镜头,当刘珊珊读到:那纺锤的声音不是敲在你的手上,而是敲在我的心上时,我感觉自己的眼眶湿了、、、、、、
  下课的铃声响起来时,学生们还在激烈的发言,我本来还设计了两个环节:
  想一想:孙犁先生为什么不加上这样的抒情句呢?
  孙犁的散文讲究情感的节制,含蓄蕴藉,朴素洁净,像在水中淘洗过似的,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大美”.
  浓妆艳抹易,平淡自然难,做到“朴实无华、平中见奇、淡而有味”就更难。
  五读课文:假设你就是孙犁本人,请有感情阅读全文,真正体悟老人的哀思和悲痛。在学生的读书声中结束这一堂课。
  这两个环节也因为铃声的响起而没有进行。下课了,许多的学生意犹未尽:老师,孙犁的文章图书馆有吗?
  想说:
  教学的预设从来没有完美,教学的备课也从来谈不上充分,预设永远是弹性的,而课堂的生成应该是自然而然的。教学的设计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真正做到“胸中有书”,进行多角度的备课,更应该做到“目中有人”,尊重学生的权利。当心灵和心灵发生碰撞,当学生读出了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我们的预设就是最美的预设,我们的生成也是最自然的生成。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