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文”该什么样儿
作者:安徽省舒城师范学校 刘学柱 时间:2008/11/23 14:42:2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顺应着这样的思路,不少教师作出了许多探索和尝试。比如有人主张“下水文”要学生化,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语言方式,模仿学生的心理、思维方式、审美倾向,文章力求给学生一种亲切感。
如果把这样的思路作为理解方式之一未尝不可,但若仅此而已,甚至以为唯有如此才符合“下水文”的本质,那恐怕就有失偏颇了。
事实上,让教师与学生同题作文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强人所难。文章不是无情物,是写作者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结果,是一种不吐不快的表现和抒发。硬要让教师写那种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视野中的作文,教师只能勉强为之。
有人就曾给“下水文”列出诸般弊端,比如与教师素质提高无补,学生若仿效还会制约学生的创造力;“下水文”水平参差不齐,有的难免对学生形成误导,难以具备示范性,反而会妨碍学生广泛参阅名篇佳作。这样的弊端,当然不属于所有“下水文”,但却一定是那些误入歧途的“下水文”的必然结局。
当然,有些为“下水文”辩护的人可能会举沈从文先生的例子进行反驳。的确,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时教写作课,每次布置一个题目,就从各个角度先写几篇,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让学生看了以后回去自己写。可是,不要忘了沈从文先生首先是个作家,然后才是教师。
值得注意的是,叶圣陶先生在倡导教师写“下水文”时,强调该“另外写些什么”,而且更重视经常练笔、善读善作。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也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很简单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的教学艺术和文章艺术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
两位先生的意思很明显:“下水文”绝不只是在让学生写作文前,教师先“试水”的同题写作,而主要是指教师提高自身写作水平的一切练笔和写作行为。
这种理解揭示了“下水文”的实质。教师写“下水文”是要在写作过程中体验、感悟写作的规律和运笔行文的微妙所在,从而让写作指导更具有针对性,更加准确有效;是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写作水平,从而让教师在写作指导中能够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中小学写作教学的效率不高,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教师的写作素养不高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要提高教师的写作水平,主要渠道就在于坚持写作,不能只是写写与学生同题作文的所谓“下水文”,在水平上不一定要以作家为目标,在文章样式上则要比一般作家更加兼容并包,五花八门的文章形式均有涉猎才好。
当前,一些教育行政人员对教师写作存在偏见和误解。一些语文教师在各自的学校堪称校园作家,但他们的这些素养在教师评价上却很难得到相应的体现。许多学校只把教学论文作为教师素质的标尺,对语文教师也只看写了多少论文,至于其他的文体则完全不纳入考评范畴。
从写作的角度讲,论文写了多少,也许可以说明教师专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但并不能由此证明教师写作水平的高低,而文学写作恰恰最能反映一个语文教师的写作素养。
倡导语文教师写“下水文”,当务之急就是要扩大“下水文”的视野,再也不能拘泥于同题作文,应对语文教师的各种写作现象予以鼓励和支持,着力于提高教师的写作能力。如能做到这些,“下水文”在写作教学中的意义才能更加彰显。
而要做到这些,尚有许多认识上的樊篱需打破,有许多施行中的坚冰要破除,还是任重而道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