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处着笔,大处结旨

作者:上蔡一高 秦宝萍  时间:2009/1/19 11:59:3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作文如掘井。掘口越小,其挖愈深,掘口越大,其挖愈浅。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一粒砂子可以看世界。”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更多是关注大人物、大题材,而忽略小人物、小事情。其实,现实生活中,惊天动地的事情是鲜见的,一般人所经历的大多是平凡的、细小的事情。因此 ,我们写作时应懂得“小处着笔,大处结旨”的道理。
  所谓“小处着笔,大处结旨”就是要多用心观察周围的社会生活,从生活中的琐细人和事入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点到面,以小见大地深入事物的本质,发现各种事物间的联系,由个别到一般地把自己的个别情感上升到对人们对社会普遍情绪。
  这种写作技巧,古今文学大家们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文。请看刘蓉(清)《习惯说》: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旷。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书房里有一块洼地,愈来愈向外扩展。在这块地踱来踱去,当然很不自在。可是时间久了,却习以为常了。等到填平这块洼地,却又感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经过一段时间,这才恢复到正常的感觉。洼地踩惯了如履平地,一旦填平,反而感到不适应。何故?作者感叹:习之中人甚矣哉!习惯成自然,这是一个很朴素的真理。由此推论,如何培养良好的习惯,乃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文章最后的结论:“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生活中一件小事切入,写出了大道理,由此及彼,以不见大,亲切自然,话浅意深,启人深思。
  这样看来,写作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难。面对作文题,我们可以小题大做,大题小作。
  “小题大做”指一个小的题目,从大处着手,文章内蕴,大大超过了题目目标责任制身所包含的意思。这种方法常常以看似普通细小的题材为论材论述对象,由此生发下去,通过了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开掘、揭示出是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旨。
  苏轼的《黠鼠赋》,便是以小题目,做出大文章。文章首先叙述黠鼠装死逃脱的故事。其后写作者悟出鼠的狡猾,感叹为其所骗,最后由这件日常小事引出一番议论,从而说明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在所有的生灵中,人是最有智慧的,但智慧的充分发挥必须依赖意志的专一。倘能精神高度集中,用心专一,使能搏击猛虎,役使万物,而无所惧怕;如果精力分散,懈怠疏忽,就不免外物出其不意的干扰,堂堂的万物之灵便 会陷入黠鼠 的圈套,被一个小小的动物追弄。可见凝神专一的重要。苏轼于司空见惯的日常小事竟引出如此深刻和宏论,可见其观察的细致,思考之缜密,令叹为观止。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也是一篇“小题大做”的佳作。作者在前文写蛇毒、蛇害,特别是在写税害的基础上 ,在结尾处援引孔子的话“苛政猛于虎”,正是本文主旨所在。作者从“捕蛇”着笔,正是为了做抒写人民痛苦的大文章。如果直接写税害,就流于空洞,难以收到如此之效果。
  当代文坛大家毕淑敏曾写过一篇美文《剥豆》亦用此法。
  文章以母子对坐剥立引起故事——剥豆比赛。在比赛中作者怜惜儿子和锻炼儿子的念头交替出现,剥豆速度因心理的矛盾斗争而时快时慢,在心理矛盾斗争的变化过程中,作者感受真切:一开始因儿子的自信和大气而喜悦;接着,为使孩子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而让孩子赢,手下放慢;再想到外面竞争残酷,又不由地加速了剥豆的速度;可转念又想到儿子学习上的压力,心生怜爱,剥豆的速度不是又慢了下来;但是又想到不安给孩子虚假的胜利,剥豆节奏又紧了起来。作者不同的行为表现正是源于内心感受的起伏不定。但是,儿子既能“敛声息语”地进入比赛,“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睃”,态度认真而专注,又能在比赛后“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地承认自己输了,这给作者以思考:”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该承受的,该经历的,他都应有完整的体验”,“不必人为地营造一片虚假的生存空间“,性命也要经过磨难才真实。”作把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忆经升华为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思考,令人叹服。
  “大题小作”,就是把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论题,蕴涵于某一看似普通细小的生活事例或现象的论述之中,使文章的主旨得以生动鲜明的表现。如丰子恺写与1934年的著名杂文《吃瓜子》,作者对生活中见到的中国人吃瓜子趁成瘾的情形,进行出神入化的描绘和入木三分的剖析,引导人们从细微的生活小事里看到国难当头之际那些有闲阶级苟且偷安,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呼吁人们再不要置民族危亡于不顾而无谓地消磨时间,发出了“将来此道发展起来,恐怕是全中国也可消灭在‘格、呸’、‘的、的’的声音中呢”的严重警告。
  当人们要论述某个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道理时,常有无从落笔之苦,或者成文之后,显得较为空泛。采用大题小做法,把抽象的大道理落实到具体的‘小事’上,缩小范围,集中话题,则既能把道理说得清楚明白,又显得形象具体。
  2006年,命题作文重返高考舞台,这种“大题小作”艺术技巧尤其显得重要,因为命题作文很少有提示语,如命题作文《历史的启迪》,对此我们只能借助这种艺术技巧,历史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汉武帝、唐太宗、乾隆帝,是秦砖汉瓦、魏晋风骨,是颜筋柳骨、兰亭集序,是李白杜甫陆游李清照辛弃疾,是高山流水的知音、桃园结义的兄弟,是三足鼎立、四面楚歌、七国争霸。一场战争可以是一部历史,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可以是一部历史,一个民族的盛衰兴亡可以是一部历史,一片土地的沧桑变迁可以是一部历史。显然,我们是把“历史”这个“大”、这个“虚”化为具体的历史现象这个“小”、这个“实”从而使学生于最初的不知所措里走出来,去调动自己的积累,把思维定位在对自己熟悉的有体会的历史现象的审视上,去寻求对现实的启示。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习惯、甚至一次微笑,都能折射出人物的全部性格、深刻的社会意义。因此,应睁大慧眼,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挖掘出普通题材中蕴涵的某种深意,确立中心,做出美文。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