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提出的口号应该是什么
作者:熊翃 时间:2009/5/18 16:11:32 来源:804303732 转发 人气:
第一处是在对课文第二段进行解说时提到的:“这是一篇精辟的形势分析,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这一策略口号的提出。”(P251)
第二处是在对陈涉的组织领导才干进行分析时提到的:“……陈涉抓住了这两个敏感的问
题,利用百姓不知二人存亡这一情况,果断的提出‘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P254)
这两处分析是很模糊的,它混淆了“策略”与“口号”的界限。
另外初中语文第六册《教师教学用书》(P256)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语文第六册教案》(P198)在解答课后练习四中的第(4)小题:“___是起义的第一步;接着用___作为动员群众起义的口号”时,其答案都是:“并杀二尉;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显然,这两本参考资料在此都把“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当成了陈涉喊出的口号。
这个答案“自称公了扶苏、项燕的队伍”,在整个起义过程中没有人讲过这句话,它无法作为动员起义的口号。
《第六册语文教案》(P156)在分析最能表现陈涉性格的语言时,先列举了他说的四句有代表性的话:①“苟富贵,无相忘。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等死。死国可乎?”④“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然后在分析第④句时指出:这句话“彻底否定了封建统治阶级欺骗劳动人民的所谓天生贵种、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谎言,砸碎了长期禁锢劳动人民头脑的封建精神枷锁,是鼓舞人心的战斗口号,表现了陈胜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推翻封建统治的战斗精神。”‘
由此可见,在这里,编者又将”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看成了陈涉喊出的革命口号。
笔者在教学中面对这众多的答案,显得有些尴尬,有些无所适从。于是我翻阅了案头的由十院校《中国古代史》编写组编写,朱绍侯主编的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上册(福
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第二版),书中却认为这次起义所提出的口号是“伐无道.诛暴秦。”(p255)
这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在这种情况下,我便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口号”一词的定义:
“口号:供口头呼喊的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
基于这一定义,现在再来分析上述对于陈涉口号的认定是否正确。
一、“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是策略。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是陈涉在与吴广谋划起义时,他在分析“天下苦秦久矣”的有利于起义的形势后,根据当时扶苏与项燕两人的存亡不为天下人所知的情况而想到的一条冒名顶替、借水行船的妙计。陈涉满怀信心地估计“今诚以吾众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这是他未雨绸缪时想到的策略,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农民领袖的远见卓识。
二、“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是首举义旗时的行动。
陈涉吴广在“并杀两尉”后.陈涉“召令徒属”,慷慨陈辞,“公等遇雨,皆已失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段话为广大戍卒剖明了等待他们的两条出路,道出了他们敢想而不敢
说的心理话,极富鼓动性。它就像泼在噼啪作响的干柴上的一瓢油,只要有火星一引,就会熊熊燃烧,烈焰腾腾。于是“徒属皆日:“敬受命”。至此,通过“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的准备,到并杀尉后的演说鼓动,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规模农民革命运动便水到渠成地酿成了。 在此情况下,陈胜吴广“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从而将他们事前商量好的对策正式付诸实施,打着扶苏、项燕的旗号“为坛而盟”,果然“天下响应”。因而这里的“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显然是他们将策略付诸实施的具体行动。
三、“伐无道,诛暴秦”是对陈涉丰功伟绩的赞颂之辞。
当革命形势迅猛发展,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后,起义军攻城掠地。很快攻取了重镇陈。这时来“与会计事”的三老豪杰们怀着对陈涉的由衷钦佩之情,对他的功绩进行高度的评价;“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三老豪杰们的评语是对陈涉功绩的肯定,不具备纲领性,也不是为了激励人心的,因而不能看成是口号。
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才是起义的口号。
“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的“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人名耳”虽然道出了千古志士的胸臆,但它远不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来得更有号召力,因为在戍卒的心目中,这些王侯将相是造成他们苦难的根源,那繁重的徭役、兵役,那苛酷的刑罚就是这些王侯将相为了榨取他们的血汗而制订的。在这些制度的保护下,这些王侯将相们养尊处优,高高在上,把自己看成是天生的贵种,拥有无上的权力与无限的财富。而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则彻底否定了王侯将相们的这种优越感,激发了戍卒们砸碎旧世界,争做新主人的信心与勇气。同时还为戍卒们明确了斗争的对象,指明了斗争的方
向——推翻压在自己身上的王侯将相的统治。因此这句话不仅能激动人心,而且具有纲领性。因而笔者认为陈涉喊出的口号应该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作者简介:熊翎,1988年毕业于岳阳师专中文科,现任教于岳阳市第五中学,中学高级教师,苗圃文学社社长,《阅读与作文》驻岳阳通联站站长,《作文与做人》兼职编辑,《作文周刊》读写辅导员。有多篇学术论文和教学论文获奖与发表,有多首诗词、多篇文章在省市报刊上发表,2002—2003年度,被《作文周刊》社评为全国优秀读写辅导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