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华师范大学中山附属中学 彭修芸  时间:2009/6/28 16:44:29  来源:xiuyun 原创  人气:
  新近,我们学校正如火如荼开展各式各样的教研课,5月16日-17日,我校举行了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 的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作为评委,领略了六位青年语文老师的风采,他们都具有语文老师应具备的丰富激昂的情感,上得有声有色。课后和科组的老师交流,年青的老师都发出一种可望不可即的自卑感和差距感,有的甚至怀疑自己根本就没有资格做语文老师。听到这样的感言,我陷入了思考:语文公开课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语文公开课到底应该听些什么?
  举办语文公开课的初衷,无非是想通过提供某种课例,让听课老师或“观而摩之”,或“听而研之”,以达到切磋交流,进而改进语文教学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开课的确是一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师素养的教学研讨形式。但在扑面而来的公开课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与平时上课不同的形式或现象,如公开课老师极尽办法去调动学生在该堂课上课的学生的积极性,这本身并无过错,但有的甚至利用礼物去吸引学生,这种做法有利有弊,但利大还是弊大,值得研讨。还有听课的老师大可不必如此自卑,要想到这些公开课都是经过科组至少两次的“打磨”,大多是群体的智慧的结晶,这些课只能代表我们公开课的水平,并不能代表我们平时教学的水平。平时教学水平或许会高于但大多是低于这个水平的。因为我们可以集群众智慧但不可能每节课都经“打磨”。有些东西,我们学不来也根本不需要去刻意学。因为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法,因人而异,因文而异。无论是作为执教者还是听课者,公开课最重要的不是方法,而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可贵的教育思想。说浅一点,是启人耳目的思路。其实,许多教育名家的公开课如行云如水,他们的课不需过多的道具,不需反复的“打磨”、“演练”。不是因为他们胸中有“术”,而是因为他胸中有“道”(教学思想或教学理念)
  教师不是演员,教师也不是导演,教师更像谈话节目主持人。他应当以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更多的让学生走向前台,展现他们的思想。说到底,教师的才情只应是引发学生更多才华的“催化剂”。因此,作为公开课的听课教师更多关注的应是执教者怎样启发诱导学生去进行高效的语文学习。尤其要注意学生是不是真正的从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中收到益处。
  研究公开课是为了研究怎样上好一节公开课,更是为了研究怎样上好我们的每一堂语文课。上好语文课的决定权不是学生,而是老师,在于老师教学素养,教学视界,和教学中积淀学识的那份心力。
  (一) 语文教师必须是爱读书并且读得通《语文教学》这本大书。
  教师,要一手教学生真理,一手教学生去怀疑,教学生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一个有智慧的老师绝对是一个爱读书,会读书的人。关于读书与创新,有人作过调查:中国每人每天平均读书时间为11分钟,美国为40分钟,犹太人为60分钟,由此我们也明白了一个读书的民族为什么会凝聚这么多富有智慧的人。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读通了,读通了,任何东西都可以化作涓涓细流融入你的语文课堂。
  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有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那就是不少文学大家都或长或短地从事过一个时期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如朱自清,叶圣陶、鲁迅等。那时的语文教学没有统一教材,也没有教学参考书,更没有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琳琅满目的多媒体帮忙,但他们的课堂一样熠熠生辉。这主要得益于他们那个时代的教师学养水平。《论语•子罕》中记载:“颜回喟叹其师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学生何以达到“欲罢不能”的境界?首要因素便是夫子“高”“坚”之人格学识。其次才是“循循然善诱人”之高超教艺。教学的问题,第一位是“教什么”的问题,其次才是“怎么教”的问题。学养足,才能激发出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试想,一个学养不足,思考力萎缩的教师能和学生讨论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幽默仅仅是其主持风格的表相,幽默背后的睿智和学养才是问题的根本,这难道不能给我们语文教学以有益的启发吗?
  二、教师的视界是学生,关注学生,是教师的职业良知所在。
  这段时间,不管是推门听课还是去听有备而来的公开课,老师们是不是过多地注意到了“精英”学生的存在,给了他们太多的表现机会,而忽略了沉默的大多数,我们当然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在一节课内都能公开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我们可以把这种机会提供给尽可能多的学生,尽可能地让一些简单的问题给一些基础差而他又能答对的学生,让不举手的或基础差的学生感觉到被关注的温暖感,我也能答对的成功感,这节课不是优生的而是我们大家的主人翁感。我不喜欢(相信很多人会和我一样不喜欢):一节课里,自始自终都是那几个人在表演,看似热闹,但却培养更多冷眼看别人热闹的学生,长期以往,语文课上得“冷漠综合症”的学生会越来越多,而他们充其量只能是培少数“精英”上语文课的牺牲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能力、个性、人格的发展,是我们老师视界的范围。我们教师的视野所及不应只是分数、奖金、和职称,而更应关注分数背后“人”的发展。每当晚修下课铃已响起时,我看到我的学生才拿起我这门功课的作业来做时,凭他的基础,恐怕要12点才睡觉。我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但我会告诉我的学生:“作业比起你的身体来说,就不重要了,你还是不要做了,回去睡吧!”旁边一位同学听到我这话说:“某某老师会如你所想就好了。”我无语,如果用学生的身体为代价,靠抢占时间去提高学生的成绩,我宁愿自己这一科的平均分是所有学科的最低分。作为语文教师,是不是在教给学生语言的同时,尤其不要漠视每一个学生的存在,不要忘记用祖国优美动人的语言去雕塑学生美好心灵的神圣职责。
  三、耐住孤独与寂寞,潜心钻研,积淀“心力”。
  关于“心力”,简单理解就是是否有坐得住冷板凳的功夫。在物欲膨胀,浮躁奢华风盛行的今天,青年教师最大的优点是接受能力强,敢于标新立异,但如缺乏十年磨一剑的心劲,只能是“东边日出西边雨”,弄的只不过是一些“花拳绣腿”的功夫。容易犯“急功近利”毛病是现在年青老师的通病。怎样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那就得耐住孤独与寂寞,潜心钻研,积淀“心力”。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就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这是与他在帕夫雷什中学几十年如一日的潜心育人,研究分不开的。
  最后,总归一个意思,语文教学永远是一潭活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