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项之争看如何当校长
作者:不详 时间:2010/2/1 19:27:26 来源:laoxu转发 人气:
那么,校长应当怎样做好管理工作呢?或许回眸2000余年前那场楚汉战争,我们能得到些启示。在三年灭秦的艰苦斗争中,一代风流人物项羽脱颖而出,令当时大多数将领黯然失色。令人费解的是在楚汉相争中,威震天下、如日中天、出身名门的“西楚霸王”却由胜转败,由昌转衰,五年之间,就乌江自刎结束了其辉煌的一生。司马迁将其描述为一位大英雄,李清照为他“不肯过江东”而哀惋。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打败这位大英雄的是被称为“地痞流氓”的刘邦。项羽看不起刘邦,因为他似乎一无所长;大家都把他看作“垃圾股”,因为,此君不但出身卑微,连名字也没有,更没受过什么良好的教育,缺乏教养,一副“痞子”模样。许多人无法接受这样的结局,冥思不解。
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但是刘邦揭开了“汉族” 、“汉语”时代的大幕,创建了一个空前的王朝——汉朝,为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奠了基,这个事实却是谁也无法改变的。
项羽怎么会败给刘邦呢?项羽是英雄而刘邦是无赖,项羽是贵族而刘邦是流氓。为什么呢?
启示1:夺取天下靠一个团队,绝非一人之力所能及。治理一所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校长应当造就一支队伍。
刘邦最大的长处,就是知人善用。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曾和群臣讨论项羽为什么失天下、自己为什么得天下。刘邦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应军需,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将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天下最优秀的人才,却能为我所用,因此我得了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用,能不失败吗?
是的,刘邦麾下不但有张良、韩信、萧何这样的重量级人物,也有像随何、陆贾这样的腐儒,毒药式的陈平、彭越,纪信、周苛这样的死士,蒯通、候信这样的辩士,简而言之,什么样的奇人异士都有。项羽却从不注重人材的挖掘和培养,连唯一的范曾最后都死于委屈与忿恨之中。
不仅如此,刘邦的队伍中还形成了较好的人才梯队。刘邦将逝,吕后问人事安排。
“陛下百岁以后,萧相国年岁也已大了,他死后,谁可代为相国?”
“可用曹参!”
“接下来呢?”
“可用王陵,只是这个人比较憨直,可用陈平作其副手。陈平智慧够,但意志力不定,难以单独负责。周勃个性坚强,文采上则较弱,不过可用之为一股安定的力量,请命之为太尉(最高军政长官)。”
刘邦的识人可见一斑了。这比后辈的诸葛亮还聪明。诸葛亮没有培养出可靠的团队与接班人,事必躬亲,只能鞠躬尽瘁了。而其一旦身死,蜀汉大势也就灰飞湮灭了。
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并不是要事事亲力亲为,事事精通,其根本就是如何调动各种人才,协调关系,从而圆满地完成每一件事。
楚汉相争的根本实质就是团队精神对决个人英雄主义。这也是刘邦之所以能在这场历史性争斗之中胜出的关键原因。
启示2:校长要善于发现人才,大胆启用人才。多看到手下“将士”的优点,用人之长,容人之短,不以个人好恶判断人才。校长的宽容大度,不意气用事,是吸引人才,团结人才的关键。天下哪有那么多十全十美的人呢?当我们慨叹人才短缺的时候,能否学学刘邦呢?
有人曾向刘邦传闲话,说陈平这个人有才无德,盗嫂受金。诱奸嫂子,收受贿赂,当然都是不道德的。然而刘邦依然给予陈平以高度的信任,结果陈平在许多关键时刻都帮了他的大忙。项羽显然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他自认为是一点错误缺点都没有的人,当然也容不得别人有一点缺点错误。当年韩信在项羽手下得不到半点信任,根本的原因恐怕就在于项羽从骨子里看不起韩信。韩信确实非常贫贱。他甚至“无行不得推择为吏”,连好歹当了个亭长的刘邦还不如,何况还曾受过胯下之辱,当然更让项羽看不起。但是韩信有才,项羽却看不见。正是由于项羽的这种高傲,许多贫贱无行却有才干的人,便都跑到“招降纳叛、藏污纳垢”的刘邦那里去了。结果刘邦成了气候,项羽则变成了“孤家寡人”。
其实好多的人才原来是先在项羽这边的,象陈平,韩信,甚至彭越、黥布这些大腕人物跑到敌营之前都曾在项羽麾下效劳。但项羽只会“奋其私智”不能用应有方法收拢这些人,对人也太过求备、刻责。刘邦用人极有章法,有大气魄,就连后来想刺杀他的贯高都觉得他有可取之处。刘邦麾下人材结构合理;而项羽几乎算光杆司令。
项羽也是极其自命不凡的。在他看来,他是天下惟一的、无与伦比的盖世英雄和百胜将军。他从来就不相信自己会失败。当真失败了,也只怪时运不好(时不利兮骓不逝),自己没什么错。这恰恰正是他必然要失败的根子。世界上哪有什么从不失败的人,又哪有什么包打天下的英雄?!真正的成功者,总是那些能不断反省自己的人,也总是最能团结人的人。
有些管理者往往不能容人,而且还自诩为眼里容不得沙子,胸中容不得尘埃。然而他们不知道,海洋之所以博大,恰在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流入海洋的,难道都是纯净的矿泉水?自然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但正由于这种混杂,海洋才成其为海洋。项羽不懂这个道理,他的失败便是理所当然了。
启示3:学校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发展目标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不断充实修正。在事业发展进程中,校长要不惧困难,不怕挫折,意志坚定。
历史的问题经常只能放在历史当中去解读,有太多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掺杂在一起,但总的来说,一切的失败与胜利都是自身的选择所造成的,项羽一开始的性格就注定其胜利的短暂,而刘邦则善于笼络人心、虚怀若谷。更重要的是,刘邦始终是一个接连不断的失败者,但每一次失败都能从中汲取教训,不断修订战略目标,再一次爬起来,变得更加强大,经受住无数的挫折与失败、几度陷于逃亡和困境,但仅凭一次就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项羽虽然屡战屡胜,却一步步为自己的灭亡种下祸根,到最后仅仅被击倒一次就再也爬不起来了。
刘邦在失败与困难面前及生死面前都表现了他的无畏,他的无畏的底下是一种达观。在在困难或死面前,项羽同样也是无畏的,但这种无畏底下却是怨天尤人,悲观失望。
启示4:校长要善于听取合理化建议,靠集体智慧取得胜利,而不是独断专行,当然更不能优柔寡断。
楚汉相争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刘邦也不仅仅是因为运气好才成就一番伟业的。项羽最初是胜利者,却因为种种独断与专横、穷兵黩武而一步步走向失败,刘邦原本是弱小者,靠着机缘巧合与萧何等人的力捧才起兵举事,因为虚怀若谷、深有自知之明才屡屡逃脱险境,最终得以以弱胜强。刘邦最大的天才是会识人与善听,他的所有战略蓝图几乎都是听来的,他挂在嘴边不掉的话是“为之耐何?”、“计将安出?”。别人说了,他也会听出个好坏来。
那次著名的“鸿门宴”,项羽因为优柔寡断而放虎归山,痛失良机!这样的机会一旦失去再也不会有了。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启示5:校长应当运用多种激励措施。人才也是“人”,他有自己的需求,有老婆孩子,需要“升官发财”。
项羽据天下之财为己有,不肯与人分享,对手下将士的奖励十分苛刻。相比之下,刘邦却大方的很。他知道手下之人都是“猎狗”,他给了他们认可的“报酬”。在当时那个天下大乱的时代,谁没有自己的私欲呢?
刘邦让他的部下有奔头,有干劲,不仅给了他们相应的物质利益而且为他们实现自己的野心搭建了舞台。韩信登台拜帅成就了一番伟业,更成就了刘氏帝国。
当然诸如项羽的鼠目寸光,毫无政治远见也是十分令人痛心的,新安夜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入关后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阿房宫、封侯不当、弃王关中、杀义帝、疏粮仓等行为与刘邦的礼贤下士、倾听忠言、改正错误、克制欲望,以及在入秦之后约法三章,秋毫无犯等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连他的亚父范曾也痛心疾首地说他是“沐猴而冠”。刘邦“近者悦,远者来”的民心工程使他大得人心,既得天下百姓之心,又得谋臣将士之心。刘邦做了许多项羽做不到的事情,胜负也就一目了然,在情理之中了。
我们读历史,就是为了从前人的经历中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使自己多一些智慧,少走一些弯路,这对研究学校管理也是很有帮助的。
摘自《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