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的伟大在哪里

作者:江苏省灌南县第二中学 潘井亚  时间:2010/3/7 17:34:35  来源:hzyz2006j转发  人气:
  不少老师认为《我为什么而活着》没有什么好讲的,最多也就几个难句,这样的课十几分钟也就结束了。按照这样的思路上课肯定是不行的,这说明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需要审视,需要重构。
  《我为什么而活着》的教学显然涉及短文长教的方法问题。短文长教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实是短文细教。对于此,余映潮先生主张从艺术朗读、语言训练、课文赏析等方面入手。一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究竟把哪一点拓展开来,重要的还是看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情况和学生的基础。
  《我为什么而活着》中一些语句理解起来很有难度,有的需要提供背景资料才能理解,有的则要结合文本才可以理解。
  需要结合文本来解决的重要词句有:第一段中的“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第二段中的“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第四段中的“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这些内容需要用一根红线串起来,这根红线自然应该是一个宏观的主干问题。问罗素为什么而活着,这问题尽管宏观,但文中第一句话已经做了明确说明,所以选它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一般来讲,只要是人,都可以说出自己活着的目的。那么罗素的生活目的与一般人究竟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他比一般人强在哪里?想到这里,我豁然开朗:课堂上让学生明确伟人伟大之所在,感受伟人的情怀,这不正是文本重要的人文价值吗?但是我绝不主张空谈人文,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即使把感受大师的高尚品格作为显性目标,语文课的性质也决定了这一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做隐性的处理。我力求在文本的分析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人文,让学生去感受,而不是自己在课堂上喊口号,贴标签。
  于是我把目光再次投向文本,几个词句微笑着跳入我的眼帘。罗素把三种追求称为“激情”,比喻成“飓风”,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纯洁”这个词,容易被忽略过去,其实它也强调说明这三种激情占据了罗素一生的全部。
  在谈及爱情可以给自己解除孤寂时,罗素做了个解释:“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作者的心为何震颤呢?结合文章来看,作者应该是目睹了现实的苦难,而又无能为力,才产生孤寂痛苦的。说到底,仍然是同情心使得罗素的心震颤起来。这样说来我们也会理解,作者为何只是俯瞰深渊,而不跳入深渊去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虽然无能为力却还在俯瞰,虽然依靠爱情才能解除孤寂却仍然在大爱驱动下不停地震颤。同情含在爱情中,这是芸芸众生不易做到的。
  对于知识,作者是以同样的投入来追求的,这又体现了伟人不同寻常的地方。我们可以推想,作者如此追求知识,最终是为了人类。这又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的同情心。“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作者又用“总是”这个词,再次把他的悲悯情怀体现出来。到此作为一名读者,我已经走到了伟人身边,高高地仰望着这位世纪巨人。
  文本解析到此,老师已带领学生走近了罗素,感受了伟人情怀。只有深入到这一步,文本中罗素既讲深受现实之害又讲乐意再活一次的表层矛盾才会得到消解。在这一阶段,老师还要教给学生通过上下文来深入理解词语的方法。
  解读到此,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罗素对这个苦难的现实世界确是抱有同情,那他对这个世界还怀有希望吗,文章有表现吗?
  文中“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这句话是含义深刻的。用词语置换法,学生会很快把其中的深意挖掘出来。“在深深的苦海上”能换成“在大海上”吗?显然不能,“深深的苦海”强调了苦难的深重,“在大海上”语意表达就显得很一般。“濒临”这个词能拿掉吗?坚决不能。濒临边缘,但绝不是到了边缘。现实世界的苦难很深重,但是还没有令人绝望。罗素用“濒临”这个词来说明他对改变现实世界的苦难还是有信心的。在罗素的同情心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现实的关爱,更看到了光明的未来;不仅看到了罗素的悲悯情怀,更看到了哲人的远见卓识。学生的理解如果能被带到这一步,那他们的收获该多大呀。
  为了锦上添花,我还准备了名人关于大爱的名言来结束这节课。这篇课文的具体教学流程展示如下:
  (一)导入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类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皓首穷经,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感兴趣,思维活跃,就让学生说说,目的是把学生拉到文本上来。否则迅速转移到下一个问题。)
  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研读文本
  1.弄清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2.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三)研讨不懂的词句
  第三段“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他最早悟出万事万物背后都有数的法则在起作用,提出“万物皆数”的理念,企图用数来解释一切,宣称数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研究数学的目的并不在于使用而是为了探索世界的奥秘。
  (四)含英咀华,感受伟人情怀
  1.出示关于罗素的资料
  伯特兰•罗素(1872~1970),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在多个领域(哲学、数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会学)均有著述。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未来时代的先知”,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作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
  他一生追求真理,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二战期间,还因为反战坐了六个月的牢,但他仍不改初衷。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以反对美国政府发展核武器,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1970年2月2日,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中东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
  2.讨论:罗素的人生追求与一般人有何不同?
  预设:
  (1)追求的对象上:
  爱情、知识、同情心。
  (2)追求的强度上:
  a.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b.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3)三者之间的关系:
  a.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b.作者说,爱情的目的之一是解除孤寂。孤寂是一颗震颤的心,是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带来的?讨论:罗素为何要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4)追求的客观难度上:
  a.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b.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5)追求的信心上:
  a.飓风把作者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但是决不是绝望的边缘。
  b.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6)追求的主观韧性上
  a.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
  b.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五)总结
  1.爱因斯坦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阅读这篇随笔,也是令人愉快的。它短小精悍,层次分明,充满理性的力量。它饱含激情,字里行间透出思想家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他对人类的关爱之情尤其令人感动。读这样的文章,能让人感到自己在一个巨人面前,显得多么的渺小。(也可以让学生总结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
  2.朗读名言: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冰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