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性绩效,一项离散人心的工程

作者:四川宣汉县第二中学 任本德(renbende6179@126.com  时间:2011/12/28 22:54:4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2009年1月1日起,全国义务教育学校正式工作人员开始实施绩效工资。根据2008年三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精神,“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和奖励性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总量的70%,直接按月发放到教师工资卡;奖励性绩效工资占30%,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由学校确定分配方式和办法。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设立班主任津贴、岗位津贴、农村学校教师补贴、超课时津贴、教育教学成果奖励等项目,在考核的基础上,年终统一发放。
  国家制定这项政策的初衷是应该是好的。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主人翁意识。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却问题多多,而最大的问题是离散人心,影响学校集体凝聚力,工作相互推诿或相互指责,甚至引发人身攻击,愈近年终,校园愈是争论不休,无心工作。眼睛只盯着奖励性绩效工资这块蛋糕,一旦听说刀片向某个方向有所倾斜,相应“集团”必将群起而攻之。
  2009年绩效工资到位晚,许多学校基本实行按职级发放,初次实行,大家相安无事。
  2010年,根据文件精神,不同学校开始制定并讨论本校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细则。据调研,教师人数不多的学校,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少,工作安排时尽量平均分担,“主科”不足,用所谓“副科”搭配,所以基本上仍然是平均分配,大家也便心安理得(这违背了《意见》初衷暂且不论)。但是一些在校学生多、教职工人数较多的学校,往往存在结构性缺编或超编,自然就存在不同的岗位分工以及工作量的多少不一,“方案”中必须考虑工作量的多少及为单位贡献的大小。大家在争争吵吵中也勉强形成“方案”。看着自己拿到手里的钱,再看看别人领到的数额,不少人心里开始打鼓,这钱与我的付出对等吗?于是心里掂量着,酝酿着,攒足了劲等待来年再论,当然也有憋不住一个劲给相关领导打电话诉苦的,憋屈、埋怨、怒火中烧度过新年。
  新年刚过,重新修订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细则的呼声不断,甚至大有如果没有自认合适的新方案就无法安心工作之势,民意难违。结构较为复杂的学校【初高中(包括职高)并存的学校为最】差不多都将重新修订方案提到议事日程。哎——这场旷持日久的争吵就发端啰。
  此谨摆出不同“利益集团”(且允许我这么称呼)的观点,且看能有何方神圣可以调和这些矛盾,让大家心静气顺,回归到潜心教学的正轨上去,还校园一片承平气象。
  “教育教学成果(教育科研、竞赛、论文而外,那毕竟是少数)有标准吗?如果依学生成绩而论,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吗?何况许多学校实际上存在快慢班,如何区别衡量?既然如此,这就无法纳入考核量化。”
  “师德师风(违法违纪受处分、处罚的除外,那毕竟是少数)有标准吗?学生民意测评可以做依据吗?何况学生对宽严的理解、班主任对学生测评的干预直接影响科任老师教学满意率?”
  “工作量的认定有标准吗?同样是一节课工作量相同吗?我们语文、数学、英语,考试所占比例大,教学压力重;我们语文备课复杂,作文批改耗尽心血;我们数学天天都有作业批改,有时还要面批面改;我们英语学生基础差,花费我们多少课余时间;我们理、化、生实验课基本上没有实验员(绝大多数学校只有实验室管理员),实验课应该一节算两节;我们化学实验危险大;我们物理科最难,实验也有危险;我们生物,小学没学,初中没教(地方原因);我们信息技术电脑有辐射,严重影响身体健康;我们政史地、音体美一般任教班级多,施教对象最复杂……你们音乐插个mp3就是一节,你们体育扔几件体育器材就是一节;你们美术挂张图,学生就要画一节;你们理化生有几个在认真做实验;你们语文教好教坏效果差不多;你们数学、英语再教学生都只考那点分,再说认真批改作业的又有几人……”
  “多少课时为超工作量有标准吗?不同学科标准统一吗?不统一又依照什么标准?高初中一个标准吗?五个班10节课与两个班10节课工作量一样吗?教50多人的班与教70多人的班一样吗?跨年级与不跨年级一样吗?平行班与快班一样吗?既有超工作量,就有工作量不足,工作量不足有标准吗?不同科目《新课程标准》课时要求不一样,综合科、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科目难免课时相对较少,但是不是我们不愿意工作呀?是学校没有那没多工作给我们,凭什么要扣减我们的?……”
  “不同岗位的津贴给多少合理呢?教辅人员与一线教师的差距多大合适呢?不同的岗位该设置几个教辅人员合适呢?群团组织的工作如何量化?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青蓝工程要不要体现?你们教辅人员,没有教师就只有失业?你们一线教师坐班相对弹性、宽松,况且全校一盘机器,少了那个零件都运转不畅;你们领导干部就是人民的公仆,理当无私奉献,就不要从中谋利了……”
  如果这些“我们”“你们”变成了具体的人,可想而知,这一番番争论之后,人心还能凝聚吗?工作还有热情吗?如果非要较真,能找到中庸之道吗?国家扔出这块蛋糕(更多的人说是骨头),却让一群教师相互争吵(撕咬),实在叫人痛心。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教师是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就很难达成共识。有时争执是为了钱又不仅是为了钱,其中还包含有对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的认可,自我工作价值的体现……如此而来又非争不可。
  实施绩效工资改革,本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教育办的一件大实事、大好事,但是如果为了奖励性绩效工资而让斯文之地硝烟弥漫,大动肝火就适得其反了。所以针对奖励性绩效工资,国家应该深入调研,尽快出台可供操作的配套措施或细则,指导地方学校具体实践。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