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贫困生提供什么样的“精神支持”
作者:史亚雄 时间:2015/9/15 17:44:54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
据报道,清华、复旦,中科大等知名高校今年都加大了农村学生招生比例,并且针对贫困生提供包括入学“绿色通道”、勤工俭学岗位、国际交流机会以及丰厚资助金等在内的多种“照顾”。北京大学则做得更到位,除了经济资助,还首次提出给贫困生提供“精神支持”。
从舆论反应看,北大为贫困生提供“精神支持”广受认可
网友“苏彦”认为,相对于普通学生,贫困生不仅遭遇经济的压力,更有着精神上的窘迫。只有让经济状态和精神状态都改变起来,才能赢得最终的成功。对贫困生的明天来说,精神支持显然比物质扶持更重要。因为物质的资助,只是解决了燃眉之急,是一种“授之以鱼”的方式,只有精神支持才是长远的,是“授之以渔”。而只有贫困生能够获得真正的精神资助,才会变得真正富有。
广州日报刊文《精神支持贫困生不能缺失的励志》认为,贫困是励志的“一盆火”,但有时也会成为消沉颓废的“推进器”和奋发进取的绊脚石。大学不是真空,商业社会的价值观、财富观必然影响到高校,如今在少数大学生中,存在着攀比奢华,追求享乐的高消费现象,生活于此种氛围中的一些贫寒学子,贫困似乎变成他们的“负罪感”,滋生自卑感,精神自我矮化。
有观点认为,为贫困生提供“精神支持”是大学人文精神应有的体现
大连日报刊文《为贫困新生提供精神支持当提倡》认为,高校贫困生中的大多数人尚是“迷茫的一代”,而且用知识丰富自己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这时候,如果能有人帮他们一把,引领他们度过精神上的危机,让他们自尊自信地面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可谓善莫大焉。学校给予贫困生的这种精神支持,实际上也在向学生传递一种价值观:是的,我们物质上有差距,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我们都有在同一个平台上追求卓越的权利。
网友“辛木”认为,对精神闭塞的学生来说,往往比其他学生更容易产生出人头地的想法,但现实是残酷的,碰壁后的学生精神落差将更为巨大。事实上,不仅要对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精神支持,还要对所有的学生提供精神支持,教化他们的科学精神,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操,以期他们能够在将来造福社会,这原本就是大学的根本培养目标。大学精神就是要体现一种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因此,从大学精神的角度来审视北大对经济困难新生所提的“精神支持”,便不难发现,“精神支持”其实正是大学精神中关于人文精神的体现。
北京青年报刊文《为贫困生“提供精神支持”是必要的“心贫救济”》提出,在为贫困孩子提供丰厚、温情的精神支持时,可以邀请贫困生参加各种温情的集体活动,用集体温暖化解他们内心的自卑、自我矮化。再比如我们在为贫困生提供经济帮助的同时,不妨用勤工俭学岗位进行“合理置换”,让救助成为“富有尊严的救助”。
但也有不少人呼吁,帮扶贫困生要 “低调扶助”,避免“高调施予”
网友“陈来厅”提出,“北大校长追着新生要合影”新闻,其重点内容是校长与绿色通道的贫困生合影。其实,群众对此第一反应是校长对贫困生的关注力度大,社会对贫困生的重点关爱等积极评价,但是这名被合影的贫困生从此脸上写上了三个字——贫困生,也许将来全校学生见到他心里第一反应是“他是贫困生”,而不会想到他是“和我一样的大学生”。这位学生可能从学习到生活都背负了“贫困生”的压力,在以后的人生中再度陷入“贫困”——困境。
蒲公英评论作者李孝湖认为,贫困生办手续要走“绿色通道”,还可能被校长“相中”,当众与校长合影。那么,贫困生“隐身”的权利在哪里?很多贫困生的自尊心很强,但碍于“贫困”的帽子,对各种高调的“陈光标式”的扶贫只得接受,但他们的内心其实是不快乐的——为何要让全世界知道我“穷”,为何要让我的同学知道电脑是学校送的,雨伞也是学校送的?既然北大真的想从精神上给予贫困生关爱,那首先就得从“扶贫”的方式上改进,将往常的“高调扶贫”转变成“低调扶贫”。
人民网刊文《让贫困生“演讲比穷”,伤自尊不厚道》说,如果将学生的这种“贫穷家底”悉数抖出,显然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很不厚道,甚至不人道。这些年,尽管我们的社会多了几分宽容,但在一个功利价值观盛行的当下,家庭贫穷还不是件光彩的事,虽然得到了物质方面的帮助,但这种心灵伤害将会成为一块阴云笼罩在学生心头,成为沉重的思想包袱,人们必须正视这一点。
结语
经济上的帮助虽能救一时之急,但不过是输血式的“授之以鱼”,让贫困生们拥有一颗豁达而坚韧的心才是真正的“授之以渔”,这也是大学精神的体现。不过,如何在关注和帮助贫困生的同时不造成情感伤害,不造成贫困生与其他学生的群体分裂感,是高校乃至社会都需要考量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