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语”为何屡禁不止

作者:王琦  时间:2015/11/1 19:55:19  来源:中国教育报转载  人气:
  近日,湖北省教育厅公布湖北省教师“十大美语、十条禁语”征集活动遴选结果,以期引导广大教师多讲“美语”、不说“禁语”,自觉规范职业行为。公布的十大禁语有:你不学可以,但不要影响其他人!就你事多,快点,我很忙!你父母是干啥的?没见过像你这样的学生!我真的受不了你了!我就知道,你改不了!你怎么越来越差了?不想听的可以睡觉!你要不想学就回去!我怎么一点都感觉不到你们年轻的朝气?等等。
  在去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重要位置,老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的确如此,老师简单的一句话,可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潜能,也可能毁灭一个梦想。“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之类的俗语,都在提示我们,教师不要低估语言的力量。
  这类禁语曾在多个地区与行业出现,时下教育部门这种应对举措真的能管住部分教师骂人的嘴吗?在我看来,没有教育机制的改变和法律法规的依托,恐怕公布禁语也只是让民众听听看看,沦为一次饭后谈资罢了。现在我国有部分地区已将语言暴力行为纳入地方法规,但是国家《未成年保护条例》、《教育法》却未对此明确规定,应尽快将其纳入法律体系,明确语言暴力的概念,说明禁的理由,方能让禁语不只禁在纸面上,让更多教师主动规范自己的语言。
  教师禁语,禁的正是教师一些常见的伤人之语,大多数学生都耳熟能详。或许在当时这些过激的话只是一时冲动,也或许只是爱和教育的一种表现方式,但是给孩子们带去的却是实实在在的侮辱伤害,是语言暴力。诚然,批评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惩戒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两者的使用却不等同于简单粗暴的体罚或恶语伤人,语言暴力与惩戒教育无关。如何让批评成为一种艺术,这考验着每一位教育者的智慧。教师批评学生时应充分考虑批评的方式、效果、被批评者的承受能力等,从而建立一套更有效、也能让学生接受的批评体系。
  同时,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更应尽快建立惩戒体系和尺度标准,给老师如何惩戒指出明路和边界。近年来由于权利意识的提高、教育的逐步规范,体罚之类的行为暴力已大为减少,曾有教师写下《如今教育只剩下“宠”字了》的文章来表达对惩戒教育的困惑。现实中的确有大量学生不听管教,和风细雨的规劝和一味的夸奖全没有用,反而会让孩子成为温室的花朵,抗打击能力差,因此惩戒教育必不可少。笔者认为,惩戒可以有很多种,并不一定要伤要痛,比如《哈利·波特》中的哈利犯错后就曾擦奖杯、抄写、帮老师工作等,我国教育也可发挥想象力,惩戒方式多样化,比如让差生帮老师改作业,不仅变相学习了,又完成了惩戒。
  让“禁语”在校园中消失,是教师素质的体现,更是学生素质提升的开始。而与此同时,在教师十大禁语的背后,家长们也应反思自身是否曾口出类似禁语:“父母挣钱多不容易,你就考这几分,怎么生了你这么个笨儿子”……由于教育知识的缺乏,很多父母的语言暴力更为常见,对此,相关部门可出台相应教育指导措施,学校也可利用家长会开展教育交流,提升学生家长素质,让教育禁语的伤害少一点,再少一点。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