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四老爷的书房

作者:gaoai|  时间:2005/7/9 6:50:5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鲁四老爷的书房

    甘肃华亭一中         高爱        744100
  细节描写往往是小说的点睛之笔,短篇小说更是如此,它能让读者由“细”及大,见微智著。鲁迅的小说《祝福》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正是这样的神来之笔。
  首先,这一细节表露了鲁四老爷的身份。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理学”也称“道学”,是宋儒对孔孟思想所作的阐解,是宋以后封建统制思想的核心。监生是指国子监的读书人,同时也可能是地主豪绅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的炫耀身份的资格。鲁四老爷可能属于后者。由此可见,鲁四老爷是一个宣扬封建礼教,自觉维护封建统制的为道者。他书房摆放着“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注解道学创始人朱熹等人语录的《近思录集注》,”一部《四书衬》”,一副从《四书集注》中择出的对联,就连书房中的中堂,也是宋代“河洛礼数”的创始人陈抟老祖学的大“寿”字,这些布置无不标榜着鲁四老爷道学者的身份,表明了他的豪绅地位和学问水平,显得文雅而又贴切。
  其次,揭示了鲁四老爷伪善的本质。那挂在大“寿”字旁边的半副对联,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是他为人处世的标准。在鲁迅的笔下,这位半吊子的老监生,却显得迂腐保守,虚伪自私。你看他标榜“事理通达”,可和“我”一见面,即“大骂其新党”,而且“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时代都以是辛亥革命以后十多年了,他还在骂改良派,可见他的迂腐保守。你看他标榜“心气和平”,可当看到成为寡妇的祥林嫂时,便皱着眉头,但因她吃苦耐劳,能干而工钱又少时,便未反对地收下了她。当祥林嫂再嫁又成寡妇时,他便暗暗地告戒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祭祀的福礼是不能让它沾手的,从而摧毁了祥林嫂生存的精神支柱。当祥林嫂在祝福之夜死去后,他得知情况后更是“且走而且高声地”骂道:“不早不迟,偏偏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种谬种。”这显示出他的虚伪自私,至此,鲁四老爷的面具全被撕得粉碎,显得即不 “通达”,也不“和平了。
  第三,这一细节,深化了小说的主题。那“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是陈抟老祖写的”。朱红色,是血一样的颜色,加以年深月久,就便得暗赤,更如血一般。这不由让人产生联想,唐代杜荀鹤有一首诗道:“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年县宰加朱绂,便是苍生血染成。”再联系祝福的情境:富人们都在向“无地圣众”祈富祈寿,而祥林嫂却在这时悲惨地死去了,这一“寿”一死,深刻地表现了统制者的“寿”,是由无数像祥林嫂一样愚弱的国民的鲜血换来的。在联想到《药》中描写穷人的丛冢,“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的句子,我们就更体会到鲁迅先生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深刻性。试想,在“旧历的年底”,在祝福声中,在祥林嫂死去的时候,这个朱红的大“寿”字,多么让人怵目惊心,它象一张血盆大口,时刻准备着吞噬象祥林嫂这样愚昧善良而又悲惨不幸的人们。
  还有那对联,为什么半副是“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呢?这是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政治制度,从形式上取得了胜利,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仍然堂而皇之的挂着,深深的统制着人们的思想,束缚着人们的灵魂。而且被推翻的封建制度,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只是暂时“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时刻准备着东山再起“挂”出去,重新统制社会,张勋的复辟,袁世凯八十一天的皇帝梦都是例子。这一细节深刻揭示了我们反封建、反倒退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总之,鲁四老爷书房的这一 细节设置,是《祝福》的点睛之笔,有其深广的蕴意,很值得人们深思玩味。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准风月谈 于03-26 18:04发表评论: 第1楼
  • 今天的社会是共和体制吗?每年热热闹闹的两会是人民在当家,还是统治者在愚弄民众?辛亥革命都100年了,反封建的路仍然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