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挟天子以令诸侯”
作者:刘慧文 时间:2005/11/30 17:26:5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先来看原文。刘备先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然后才问诸葛亮:“君谓计将安出?”诸葛亮回答:“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郡者不计其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从这段话可推知,当时诸葛亮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为刘备分析时局的,对曹操也并无贬斥之意。虽然刘备先说了“奸臣窃命”等感情色彩较强烈的话,但诸葛亮还是比较客观地说“豪杰并起”,并突出曹操以“人谋”而能“以弱为强”,使得别人“不可与争锋”。这也只是说明当时曹操势力大,并未流露指责曹操强迫天子之意。
再看与之相关的史书。陈寿在《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结尾评曰:“曹公乘汉相之资,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扫群杰,新荡荆城,仗威东夏。”这几句话也是在客观地叙述曹操的政治和军事上的有利条件,字间也体会不出作者对曹操有何贬意,反而能让人感觉到是一种政治优势。又,《三国志•袁绍传》中裴松之注引《献帝传》曰:“(袁)绍临发,沮授会其宗族,散资财以与之曰:‘夫势在则威无不加,势亡则不保一身,哀哉!’其弟亲曰:‘曹公士马不敌,君何惧焉!’授曰:‘以曹兖州之明略,又挟天子以为资,我虽克公孙,众实疲弊……’”此处沮授称曹操为“曹兖州”,并称其智谋为“明略”,说他“挟天子以为资”,可见对曹操并无贬意。再说,作为一个小小的“兖州牧”,诚如沮授之弟所说的“士马不敌”,曹操又怎能挟持、控制天子呢?据《三国志•袁绍传》载,公元196年,曹操“迎天子都许”后,“天子以绍为太尉,转(曹操)为大将军,封邺侯,绍让侯不受。”裴松之注云:“《献帝春秋》曰:绍耻班在太祖下,怒:‘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背恩,挟天子以令我乎!’太祖闻,而以大将军让于绍。”可见,当时曹操并没能挟持控制天子,否则,他何必怕袁绍而把大将军之位让与袁绍呢?从袁绍“耻班在太祖下”可知,曹操当时权势并不大,职位并不高,又怎能挟持、控制天子呢?
又,据《后汉书•袁绍传》载:“沮授说绍曰:‘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按,如果“挟天子而令诸侯”含有贬义的话,沮授作为袁绍的谋士,对袁绍献计时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况且他的话中还有“西迎大驾”这样对皇帝尊敬的话语。
再来看看先秦时期的史书。《战国策•秦策•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载:“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此话为张仪向秦惠王分析伐韩的好处时说的,可知,在先秦时期,“挟天子”亦不含贬义。
其实,“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种政治优势,《隆中对》中诸葛亮此语是说曹操已得“天时”(即政治优势)。如果“挟天子”是“挟持、控制天子”之意的话,那无疑是对天子的大不敬,也会给人以口实,说是不敬天子,其恶便在“不赦”,又何从谈起是一种政治优势呢?
由上可推知,“挟天子以令诸侯”并非贬词,“挟天子”也不应释为“挟持、控制天子”。
那么,“挟天子以令诸侯”应为何意?
《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释“挟”字还有一义:倚仗,倚以自重。其实,“挟天子”就是倚仗天子,倚靠天子以自重。在古代,只有地位高的人或能接近天子的人才能倚仗天子,故“挟天子”便是一种政治优势。因此,《三国志》中说到曹操已得“天时”,其实就是指曹操已拥有“倚仗天子”的政治优势,这是其他诸侯极力想得到却未能得到的。
刘慧文 江西省峡江中学 331409 013970666596 liuhuiwen1969@tom.com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