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英”别解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2级教育硕士 欧阳兴 时间:2005/12/6 9:27:4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有些汉字的字义不断变化,变则穷,穷则反,比如“落”(luo音洛)字,早在汉代,《尔雅》对“落”的注解是:“落,始也。”《诗经·周颂·访落》中“访予落止,率时昭考”(访,谋;落,始;与君臣谋我始即位之事)一句,“落”即为“始”意,“落英”则理解为“始开之花”,例如《离骚》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随着时间的推移,“落”的字义慢慢发生了变化,甚而至于更多地体现为“终”了,《现代汉语词典》中,“落”的字条里已经没有了“始”,代之以“下降”“衰败”等,但是,《辞源》《辞海》《大辞典》等权威辞书典籍对“落”的注释,就包容了“始”“终”二意,即使《现代汉语词典》对“落英”也有两种解释:“1、落花;2、初开的花。”显然,作于晋代的《桃花源记》中“落英”何解,从考据学的角度来说,存在针锋相对的分歧。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刻画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在丑的面前高举起一面美的镜子,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芬芳的嫩草……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可是按照教材注释,“落英缤纷”意为“桃花纷纷凋落”,岂不大煞风景!不论在哪个朝代,花儿凋落,都只能令人徒增伤感,否则,何来“黛玉葬花”?龚自珍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恰恰表明“落红”(即落花)在人们心目中正是“无情物”。历代文人诗词中咏“落花”极多,也只是为了渲染哀伤的气氛,“落花狼籍酒阑珊”,“无可奈何花落去”,“落花流水一春休”,“是是非非竟不真,落花流水送青春”……凡此种种,概莫能外。难道陶渊明想让读者在他运用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的“世外桃源”中也不忘悲戚哀伤?
显然,对于“落英缤纷”,我们必须重新诠释。早在陶渊明之前,《诗经》中有一首写桃花的好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夭夭”即“少盛貌”,“灼灼”意为“有光泽”,诗歌表明,鲜嫩的桃花给人以美好的感觉,也只有这种桃花,才能和陶渊明所描绘的美丽静谧的“人间仙境,理想乐土”相匹配。据此,“落英缤纷”的“落”应理解为“始”,“落英”为“始开之花”,即“开放不久的花”,“落英缤纷”意为“鲜嫩的桃花纷纷绽放”。
如此,方更得古人之真意!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