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三冤

作者:不详  时间:2006/5/20 8:25:2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是东吴的大将军,但又有谁知道这位大将军的三大冤屈呢?
  为么说他有三大冤屈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周瑜,字公瑾,他的第一冤是才智之冤,在《三国演义》中他被塑造成才短智拙,技不如人的形象。而他的对手诸葛亮却被塑造成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的人,周瑜在中的才智形象是永远在诸葛亮之下,而唯一的一次是在商量攻曹的计策中,周瑜与诸葛亮都想到“火”,仅仅这一次,打成平手,其他就再也找不出了。谋事总比诸葛亮差那么一点点,永远不能战胜他的对手诸葛亮。
  诸葛亮在劝周瑜对曹之战时,引用了《铜鹊台赋》中诗句,原文有这样几句“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连二桥于东西合”,而诸葛亮对周瑜说时却改成了:“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西合,乐朝兮与之共。”(《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周瑜听后,顿时勃然大怒,站起来指着诸葛亮说:“贼欺吾太甚”。这样,终于坚定了周瑜督战的决心,诸葛亮的激将法取得了胜利。
  而在历史上,又是不是这样一回事呢?历史上,周瑜是一位有大志,有远见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14岁时认识了孙策,之后,两人成了好朋友,孙策先在袁术的帐下官,后来,认识到袁术这个人不成大器候,于是便到了江动创建了霸业。周瑜在21岁时收到孙册的一封信,希望周瑜帮助他成就霸业,而周瑜也认识到袁术这个人不成大器,于是就到了东吴。一到东吴,孙策就任命他为中郎将,可见周瑜的才华。有一在送人质的事件中,周瑜说:“对命召不得不往,便思制于人也,报不过一侯,仆十余人。”这时,周瑜28岁,可见他的胆量。可以说,周瑜在东吴许多大事上,有一锤定音的作用。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讨伐东吴。孙刘联合,采用了离间计,苦肉计,连环计等一系列计谋后,终于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败了曹操的进攻,为东吴的政权巩固奠定了基础。
  周瑜的第二冤是功劳之冤。《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一招使诸葛亮成为赤壁大战的主要功劳者。而实际上,并非如此。赤壁大战的主要功劳着应是周瑜。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有三个,第一,周瑜是东吴主战派的第一人;第二,周瑜是东吴军队的实际指挥者;第三,火攻草草不是诸葛亮最先想到的,最先是黄盖提出的。再来看看历代诗人对周瑜的评价。杜牧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鹊春深锁二乔。”就连宋代也还是认为周瑜是主功。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等等。赤壁之战的胜利,还源于周瑜对当时形式的实事求是的分析,正确的策略。《三国演义》中起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故事情节,虽然这是对小说整体而言,在对周瑜的描写中,恐怕是事实与虚构对分吧!为此,周瑜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悲愤感叹。
  周瑜的第三冤是品质之冤。在《三国演义》中,周瑜被描写成是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多次想杀害诸葛亮的那么一个人。比如“草船借箭”、“借东风”等等。而事实上,周瑜是一个胸怀远大的人。程 曾说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酒,不知自醉,”可见,他的冤屈有多大。
  那么,的冤屈我们能平反吗?我们不能平反,为什么?我们没法平反。因为,周瑜这个人物塑造得太成功了,他已经进入了人们心中,被人们所接受,只要我们知道历史中的周瑜是个什么样的人,艺术中的周瑜又是什么样的人就行了,我们何需去平反呢?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寒云 于06-04 17:13发表评论: 第1楼
  • 周瑜是我的偶像,又有才,又通武,可以说没有任何缺点,但人们却说他气量小,可又有几人有读正史来看待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