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语文观

作者:慈溪市育才中学 王远友  时间:2006/6/11 8:33:1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一写出这个题目,我就想到小女人。小女人娇小玲珑,清纯可人,人见人爱,这也本应是语文的特点。可如今弄成学段越高越被学生敬而远之的地步,原因固然很复杂,但其中之一恐怕就在于我们自己把语文弄复杂了,越弄越大了,凭空造出许多毫无意义的知识点糊弄学生。比如凭语感即可知义的“之”,有人硬是分出了十种用法,这与孔乙己教人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有什么区别呢?比如把一个答案埋在ABCD里,有三项据说是所谓“干扰项”!似乎把学生搅得云里雾里方见其本事,生生把语文变成了啰啰嗦嗦的老太婆了。
  再就是从理论上争论语文的性别,什么“人文性”,“工具性”,还有讲“文学性”的。现在新课标出台了,说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闹了一阵子,语文的性别也分不出来了。
  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分的。语文课是最富于个性化的学科之一,爱人文的从“人文性”方面解读语文,爱实用的从“工具性”方面讲授语文,条条道路通罗马,各得其益矣。刘国正先生说:“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归真就是归到具体的生活,具体的人,所以语文其实很小。
  语文之小,小在情感的细细微微。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课,很多时候语文教学就是在进行情感的熏陶,情感的体悟。教读孙犁的《荷花淀》时,我让学生分角色读那几个青年妇女的对话,当读到“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全班学生发出会心的一笑。我看过很多有关的评论文章,对此大加分析,越说越大,越说越神,我看都不如这一笑,即已表明学生全看到了人物复杂而细腻的心灵世界。在我们原生态的生活中,那种大喜大悲的情感毕竟不是常态,更多的是那种不经意间的发现,那种稍纵即逝的感触,在心灵的深处激起小小的浪花,引起小小的感动,就是一个不小的收获了。
  语文之小,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平时与朋友亲人倾心相谈,或者写信都
  是在学语文。有个学生写了一篇作文《别蝴蝶胸针的男人》,讲她在车上遇到一个衣着穷酸的男子,胸前别着一枚蝴蝶胸针,很别扭。经过攀谈得知他是外来打工者,这次春节回家,买这一件饰物送给他的闺女,因为车上人多,怕挤坏了,就别在胸前。----原来一直被人看不起的民工也有自己的浓浓亲情,也有着对美的追求,于是她有感而发写下此文。生活中的小事一旦变成文字,就成了美,也就有了更深的感染力。前不久,中国国奥队赴韩参战,两球迷争开了,一说:“别看了,看也要败”另一个说:“败也要看!”两字之移位,居然表现出迥然不同的两种心态。你看,这不就是生活中的语文吗?
  语文之小,小在学习的时时处处。平时看报纸杂志,看电影电视,听人说
  话,游历山水,都是在学语文。可以这样讲,当我们起床的时候,就开始学语文了,直到晚上上床结束,因为目之所视,耳之所闻,手之所触,都是我们学习的材料。有个外籍老师把他的儿子接到中国玩了一个多月,当时正是学校紧张复习的时候,我们好奇地问他孩子为何不读书啊。那老外不解地反问道:“我儿子在中国了解了不少事情,这难道不是学习吗?”是啊,我们一直把学课文做练习当做是学习的全部了,而忽视了还有另一种方式。  时下关于语文教学的理论众说纷纭,而实际上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该怎样教还得怎样教,做的都是些“具体而微”的工作,面对的都是小的问题,做的都是小的事情,“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语文的根在生活,那优美的文章和语言是语文盛开的花,语文的果实则结在人的心里,滋养着人们的心灵。我爱我的小语文。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