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而“教”
作者:佚名 时间:2006/9/5 13:58:1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指出:“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这里,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并列提出的。但事实上,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的,因此不管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学”。
“为学习设计教学”是加涅提出的一个经典命题,其科学性表现为以学为本的教学思想。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这里教师掌握着通往知识大门的钥匙;“天地君臣师”“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这里教师被赋予极高的荣耀和权威……这是封建教育的等级制所然。但直到今天,我们的部分教师还自觉不自觉地以知识权威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扮演着课程知识的传递者解释者角色,拥有教学的话语霸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关注的是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而不是学生的阅读体验。这样一来,教学过程成了纯粹的教学预设展示过程,而不是学生探究学习过程。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只好服从、应付,不敢怀疑,激情枯竭,成为毫无灵性的“知识仓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借助网络,在某些方面的知识可能还会超过老师,这就动摇了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基础。实际上,教师也不能单靠对知识的占有去维护自身的威信,因此,教师不能再充当课堂知识传递者、解释者的角色,而转换为学生的对话者、协作者。“教师的工作,主要的不是向学生提供一个让人模仿的典范,更主要的是,他能够成为学生心中的对话人之一”(《布鲁纳教育论著选》216页)。
“预设”(指教学设计)和“生成”(指教学现场)组成了教学的完整过程,我们既要重视“预设”的科学性,又要关注“生成”的有效性。
“预设”阶段,教师应把自己定位在读者的角度。一读文本,教师应把亲近文本的原始阅读体验作为教学预设的基本依据,作为课程生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二读学生。建构主义者冯•格拉斯菲尔德认为:一旦教师抛弃知识是可以转移给学生的“物品”的观点,就必然会尽力去发现孩子头脑里到底在想什么。当然这发现可以通过设立学生亲近文本的“初读感受本”去实地考察。在这“发现”的基础上,了解哪些是学生需要解答的问题,哪些是学生感兴趣而有价值的问题,从学生的学习出发,才能作好教学预设。
“生成”过程,教师应作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有效的组织者和理智的引导者,应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1、“发现者”的光芒
当一名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别人未能发现的精彩,并胸有成竹,向同窗侃侃而谈时,课堂里就会升起思维的明灯,闪烁出智慧的光芒。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阅读教育中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励他们努力发现,鼓励他们有独特的体验,阅读能力就可获得切实的提高。“新课标”也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发现来学习。如:《孔雀东南飞》,历来被认为是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学生阅读时被文中流淌的真情所感动,有的提出不一定都用“封建礼教压迫”来套,焦母如此这般地蛮横无理,是出于“恋子情结”的病态心理。酿成这部令人感伤的悲剧绝非单一的原因。这名学生的见解是大胆的、独特的。如果对弗洛伊德一无所知,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如此的发现。又如:《荷塘月色》,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反映了作者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与彷徨。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新的发现,说:“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是了不起的,但他曾说过,‘国学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娱乐,这便是我现在走的路’,我认为这篇文章的基本色彩是静谧与洁净,而这正是当年作者性情和人格的写照,体现了超然物外的情怀。我认为与其他游记作品一样,是愉悦自然、钟情飞鸟流云的文学。”学生如果对朱自清的生平与作品未认真阅读过,那就不可能有这样的看法。多元解读,求异思维用得恰当,学生阅读的深度与广度确实就大有长进。
2、“探究者”的光华
“新课标”已把学生定位在“探究者”的角色。来自于“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三国演义》的《失街亭》,我们探究的是“失街亭,谁之过?”的问题。李某同学首先发言:“我认为街亭失守,诸葛亮应该承担主要责任,用人不当是最大的失误。首先,马谡本性孤傲、侍才清高,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就有过叮嘱——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是,诸葛亮不能兼听,仅凭自己的主观认识意气用事,以致一招不慎,全局皆输。再说,马谡虽然不乏谋略,但多纸上谈兵,缺少实际作战经验,在这个关键时刻,让他发挥特长做个谋士应该很能胜任,至于把守街亭,则应该使用那些沉稳持重且有过丰富作战经验的老将,而不应该冒险启用没有受过战场检验的新人。”孙某同学立即针锋相对:“我认为诸葛亮用人正确无误,街亭失守,主要是因为马谡太过轻敌,孤傲自恃,死守教条,未能充分地听从主帅的意见,很好地执行作战命令,且又不听副将王平的建议和劝阻,一意孤行;再加上此前他曾两次用计成功,可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因而漫不经心,我行我素,大意失街亭。……由于问题设置精当,学生探究热情高,观点相互交锋,思想彼此碰撞,不时爆发出智慧的光华。
3、“主宰者”的光彩
“新课标”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维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学生在对作品阅读、诠释、发现、理解的基础上,再对艺术形象进行开拓补充,渗入自己的体验、人格、气质,创造出更具有特色的艺术形象,这就是创作。如:《三块钱国币》是一本味淡的剧本,经过我班同学的自编、自导、自演,却异常精彩,在校课本剧演出时荣获一等奖。又如:《罗米欧与朱丽叶》这么美的一个剧本,以前由我讲解,总是不尽如人意,有对不住莎翁的感觉。这次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阅读真正还给学生,当学生提出让他们过一把演戏隐时,我欣然应允。学生在演出中,不仅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而且还给乐曲《罗米欧与朱丽叶》配上了歌词——《亲爱的,你怎么不在我身边》:这里的相思永无消歇/这里的爱情很悲怜/这里的鲜花少了灌溉/这里的热泪很有温暖/在一万英尺的天边/在有你亲吻的身边/在热泪淋浪的告别/在有你沉睡的芳坟间/可是亲爱的,你怎么不在我身边/我们有多少时间能浪费/誓言再忠贞,对我说永远/也不能挽回我们的从前/我的亲爱的,你怎么不在我身边/一个人过一天像过一年/相思再见长,没有你伴/能不能为了我少点心酸/可是亲爱的,你怎么……不在身边。这真正地展现了创作者的光彩。课后学生说,我们高兴我们又做了课堂的“主宰者”;我们得意我们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总之,“新课标”下,教学要从学生的学习出发,它是教学的终点,更是教学的起点。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