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泯然”辨误
作者:林刚 时间:2006/12/12 11:39:4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泯”,《古代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双色缩印版)释义:①<动>尽绝,灭亡。《国语•周语》:“今将大泯其宗祊,而灭杀其民人,宜吾不敢服也”。陈寿《三国志•魏书•钟会传》:“往者汉祚衰微,率土分崩,生民之民,几于泯灭”。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众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者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②〈动〉混乱,乱。《诗经•大雅•桑柔》:“乱生不夷,糜国不泯”。王充《论衡•偶会》:“伯鲁命当贱,知滤多泯乱也”。《伤仲永》中的“泯然众人矣”的“泯”字,结合文义应该是第①义。
“泯然”中之“然”是助词,释为:……的样子。例如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
故“泯然”仅释为“完全”,是完全的“缩水”,当释义为:“(诗才全都)消失的样子。”。
另外,古文表达“完全”一义多用“俱”“尽”二字。《韩非子•五蠢》:“则贤不有俱尽力。”《左传•昭公二年》:“周礼尽在鲁矣。”黄巢《不第后赋菊》:“满城尽戴黄金甲”。
汉文字发展了几千年,字义多有变迁。然自汉以降,字义已无大变化。观夫北宋文章中“泯”字文义,予未见有另赋新义者。与同甫同时者,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即一证。宋•范仲淹《和运使舍人观潮》:“伍胥神不泯,凭此发威名”。
柳宗元【种白蘘荷】:“庶氏有嘉草,攻禬事久泯”。
所以,人教版将“泯然”释为“完全”是不准确的,应该更正为“消失的样子。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