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花间体及温韦之异

作者:陈岑  时间:2007/1/10 7:14:1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花间派”之名得自于后蜀赵崇祚所编《花间集》。花间词多写闺阁之情,绮罗之态。重点展示城市生活中的女性,这一点已经是公众所公认的。除此之外,花间词中也有极少数表现边塞生活或抒发兴亡之感慨的作品。 
       清冢北,黑山西,沙飞聚散天空,往往路人迷。铁衣冷,战马血沾蹄。破蕃奚,凤凰沼下,步步慑丹梯。 
                                ——毛文锡《甘州遍》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悉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之国清露泣香红。 
                                
  前一首表现边疆战势,格调十分悲壮;后一首词伤悼故国亡覆,凄凉沉痛。可以说上两类词在《花间集》中所占比重十分有限。因为偏安和平的词人们日夜沉溺于灯红酒绿中,缺乏真正的生活体验;他们只是借鉴传统诗歌来重新构筑,聊备一格以换个口味而已。 
  花间词总体趋向旖旎柔媚;但由于个人经历,气质,文化修养及艺术趣味的不同,词风也会有所差异。如被视为花间鼻祖的温庭筠,与温庭筠并称花间词派领袖的韦庄等等。总之花间词派词人风格有异,体裁内容的相通之处又使他们异中有同。在艺术方面,花间词派无论是表达感情,意向安排还是情景结合;无论是语言文字的精美结构的巧妙还是声律的和谐都具有独特之处,从而对词体的完善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它丰富了词的表现方法,改变了词在初起时的粗糙。,使词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婉约词风也因此而确立,并发展成为词的主流。 
  晚唐时代的温庭筠不仅是著名诗人,还是影响较大的词人。他以香软艳丽的词风被后人尊称“花间派”鼻祖。晚唐五代时期的韦庄也是诗人,同时也是“花间词派”最大的词人,温庭筠和韦庄同伴列于花间体词人中,所以并称“温韦”。 
  温庭筠仕途不顺,他愤世嫉俗,放浪无羁。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他接触了许多歌伎优伶,他理解这些人的生活情感和追求。便用笔写下这些人的内心世界,挖掘人物的内心隐秘。抒发人生诸多感慨。韦庄生活在唐王朝走向覆灭。他亲历了农民起义风暴的冲击,又饱尝过兄弟离散,相思无期的苦楚。所以韦庄在词曲创作中多写男女间离情和相思。经历的不同,时代的局限,使得温韦二人都选择了男女相思作为词曲的中心内容。不过,温庭筠在追求精丽绮靡的风格时,词作中有着浓淡程度的差异。如《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足,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这首词色彩素淡,语言朴,脱去了香水脂粉气,用白描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中女子的离别情绪。在这温词中可谓另具一格了。 
  《灵溪谷词说 论温韦词》中说:“温词浓丽,韦词清简”温词对情事不作直接涂写,韦词则多做直接而分明之叙述。如自歌筵酒席间不具个性之艳歌而为书写一己真情实感之诗篇。此不仅饿日韦词一大特色,亦为词之内容之一大转变。 
  比较而言,韦庄的大部分词同温庭筠的审美意趣是相通的,共同影响了“花间派“的艺术风格。温庭筠在词的艺术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完善了词的格律,将其从民间转入文人手中。开启了五代,宋词的创作。他善于选择特定景物构筑艺术境界。展现人物情思,具有浓艳华美的艺术风貌。韦词在温词基础上发展而来。,初步转变了温词特特色。他语言自然平朴,状景言情深柔细致,形成了疏淡秀雅的风貌。难怪王国维以 “画屏金鹧鸪”象征温词,用“弦上黄莺语”象征韦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