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作者:不详 时间:2007/1/28 9:21:4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首先用时间伏笔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作充分铺垫。文章一开始就交代“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到底多少年前呢?什么时候?这一伏笔在文末有所交待——“十二年过去了”,写作时间是“一九五七年一月十九日”。读者读完全文即知事情发生于1945年,那时,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重庆正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革命人民的斗争异常艰苦,全国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接着又交代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春节前一天的下午”,从后文小姑娘的话“我们的年夜饭”中知道这一天离春节很近很近,也许正是除夕。这样的具体时间对表现中心就更富有意义。
其次用环境作伏和和有力推动情节的发展。文章开头交代乡公所的环境:“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着一幅布帘”。因为乡公所楼上有电话,下文小姑娘才会到乡公所来;因为电话在墙上,小姑娘才会够不着;因为有几张竹凳,小姑娘才会搬竹凳;因为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了一幅布帘,因此,下文“我”才听到小姑娘挪动竹凳的声音,才会和小姑娘相遇。
第三,用人物语言作伏笔也是构成故事情节完整的有机组成部分。“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XX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下文“我”到了小姑娘的家就自然用“大夫来过了吗”来引起交谈。“我拦住他问:‘你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下文“我”才会趁朋友没有回来时去拜访小姑娘一家。“她又像安慰我们惟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的妈妈不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心:‘我们大家都会好了!’”文末作者便以“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来收束全文。
如果说这些大的方面的伏笔所表现出的“细腻”是其他女性作家也能有的话,那算不了什么,而她绝不止于此。一个人(“我的朋友”)成了她的伏笔,全文通过这个伏笔贯串在一起;几只大橘子(“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橘子”)成了伏笔,没有它们,就没有“小橘灯”,也就没有作家的作品;小姑娘剥橘子的动作——“拿”“削”“揉捏”“掏”成了下文做小橘灯的伏笔;甚至连“一张报纸”也成为伏笔了!这些伏笔犹如演员用惯的道具,舍不得随便放下,又如农夫撒下的种子,时时惦记着收获。全文不足两千字,十三小段,几乎处处有伏笔,处处有照应。这种镇密的文思真正做到了“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地步。冰心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叙事抒情,行文如蚕丝绵密而幽长。
这种毫发般的细腻令许多女作家默然失色,是冰心特有的风格。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