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二嫂、圆规及其它
作者:不详 时间:2007/2/5 22:16:4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这里,作煮以圆规指称杨二嫂,这是读者都能理解的,因为杨二嫂的身形相似圆规。然而对于“杨二嫂”与“圆规”之间的修辞方法,虽然历来的语文教学用书大都把它说成借代,我却不敢苟同,认为应把它划到“借喻”中去,其理由如下:
首先,从借喻和借代的各自特点来看。大家知道,各种修辞方法都有其本身的特点,这特点就是我们区分修辞方法的依据。那么,“借喻”和“借代”各有哪些特点呢?我们先来看几条定义:
1973年版《讲究文法和修辞))一书中说: “比喻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打比方的修辞方式。如‘毛主席象太阳’。”又说: “借喻:B(本体不出现)例如:千声欢呼万声唱,安源工人又见到了红太阳。”(P161)
“借代是借用人或事物的特征,附属部分或有关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本体名称的一种修辞方式。”(P191)
1979年3月第1版《中学语文知识》一书中说: “一般地说,比喻就是拿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或描述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P63)
“借代”又叫“换名”、“代替”。它是给某个人或某种事物改换名称或变化说法,来代替这个人或这种事物的本来称呼或本来说法的修辞方法。”(P 67)
1988等6月第2版初中课本第六册《语文》中说道:“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也就是用某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和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如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人的外部特征代替人等等。”(P 327~328)
在其他一些书中,也淡到了借喻和借代的区别。如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初巾主要学科基础•语文》一书P30就谈到:“比喻中的借喻和借代很相象,但是有区别。构成比喻的基础是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构成借代的基础是相关点……借喻可以换成明喻的说法,借代则不能。”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来看杨二嫂与圆规的修辞关系:
(1)它们之间有相似点:细脚伶仃(或瘦骨伶仃)。
(2)可以改成明喻句:杨二嫂的身形象同规。 (文章本身也是这样交代的)
其次,从比喻和借代的效果来看:
借喻是比喻中的一种,它的修辞效果是具体形象,突出的是比喻义。
借代的修辞效果是使本体的特征更加鲜明,使形象更突出。
从以上效果来看,如果将杨二嫂与圆规之间的修辞说成借代,则只能起到使“人物形象特征更突出,能够给人一个鲜明的感觉。”而将它们之间的修辞看成借喻,则不但能使杨二嫂的细脚伶仃这一形象更鲜明,而且能从比喻义上使人挖掘造成杨二嫂这一小商贩外形特征的社会根源——农村经济日趋萧条,从而与下文杨二嫂的贪小便宜性格协调起来。
因此我认为:以圆规代称杨二嫂所用的修辞应是借喻而不应是借代。不仅此处,而且象《包身工))中的“芦柴棒”以及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瘦猴”、“笨猪”等都该如此对待。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