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贴心的课
作者:孙小红 时间:2007/3/21 17:32:3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孩子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丰富多彩的,他们对周围的事物都表现得兴趣盎然,老师在教课时应让学生有趣味感触,可设置形象性、直观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最典型的当属童话《皇帝的新装》。这时不妨多花费一些时间帮助学生排演现场话剧。老师负责选角,且要找出与角色某点气质相近的同学,才能给予他们发挥的空间;表演的同学的台词不必拘泥课本,可以自己的理解有所改动;由坐着观看的同学作导演,随时对剧中人的表情、语调、台词给予提点和修正,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就加深了对主旨的理解,而表演的同学在不断磨合中已抓住了角色的“神”。最后由总导演——老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角色定位:皇帝愚蠢浅薄,又傲气十足,走路时昂头仰视,说话声调要拔高;老大臣怯懦愚笨,姿态要比皇帝低,因内心恐慌,所以声音较微弱而颤抖;两个裁缝抓住了人的心理弱点,表现得肆无忌惮,说话大声有力又不失圆滑。
由学生任演员和导演,这本身就是全新的体验,是他们乐于尝试的,因为这样可迎合他们的求趣之心。这种不同以往的安排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同时我们共同欣赏,沉浸到特定的氛围中,师生情感的回流和呼应也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学生的好奇心强,就会对这个事物进行探究,于此就会产生旺盛的求知欲。在学习活动中常常表现为求新、求奇的要求。他们对问题的解答不满足于老师的讲解,总想换个说法,作文时总挖空心思寻找新题材、新语句,想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出奇制胜,那作为老师的我在讲评作文时就需摆脱以往的窠臼。有一次我从一篇作文中摘出一句话——“妈妈,让你的臂膀放松一些吧”。我一反给学生摘读直接套用的方法,而是要求学生想想这句话可用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先有学生指出可用于子女对妈妈干涉过多之下渴望自由的呼声;马上就有同学受此启发,讲出这也是子女对严厉的妈妈提出的以柔情来爱抚他们的希望;接着有学生认为也可理解为子女心疼妈妈太过操劳,为己付出太多而在心底的呐喊;还有学生将这句话设定在特定的情境中,妈妈在陪子女考试时表现得过于紧张,这种情绪感染了孩子,他们被压得透不过气来,想呼吸一口轻松的空气而在心里暗叫着。
对学生这种语句多用法的锻炼可以小见大地给他们选择题材提供多重灵感,也适应他们求新求变的心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他们多去挖掘套路、程式以外的新意。
这种“贴心”的课实质上就是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珍视他们的热情,激活他们的认知因素。在满足了他们的好趣之心、好奇之心、好知之心的前提下,又培养了他们可以自觉从无疑到有疑,举一反三,进而从现象到本质的好思之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