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环境下的教与考,谁主沉浮?

作者:孙小红  时间:2007/3/21 20:04:5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任何学生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就注定要面对一次又一次考试,而我为人师之后就开始了教与考之间的游走。每逢大考,我的心就条件反射般地紧绷起来,因为我对学生平时掌握的程度心里没底,所以我行我素地按复习的大方向所涉及的诸多具体方面乃至细枝末节都整理成使学生可明确掌握的知识点。
  成绩出来,比预期的理想,但心中隐隐泛出一缕沉重,这是完全在“我”操作、掌控下的考试结果。我“习惯”于把复习内容大包大揽地做成一锅主次分明、易消化的饭菜供学生快速消受。
  习惯成自然,每逢期中、期末考,学生就像嗷嗷待哺的小鸟等着鸟妈妈将食物喂进它们嘴里一样,一味依赖我给他们整理的复习提纲——俗称“考前大纸”。我的“紧迫”、“自顾自”完全抹煞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看似理想的成绩暗含着重重危机,它们足以使学生沉醉于表面的风光而对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欠缺浑然不觉,因为他们已经成为只具“灌输”功能的学习机器,而机器除了机械操作,它不会思考,更谈不上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讲,我漠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权益”,我承袭了传统教学观,教学目的是以自己的看法及课本现有的知识直接教给学生,重在帮助学生去了解,而非鼓励学生自己分析,这样做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我为我的疏忽而不安,这份不踏实促我审视自己作为教师在教学中的定位。我教学生的初衷是什麽?理论上应将学生教育成具综合能力、高素质的人才,但至少现在这种理论无法完全付诸实现,现在的终极目标是为应付考试。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都不知不觉偏离了原始的轨道,都在围绕着考试团团转,都以考试作为教与学的重心。学生想得到家长的赞扬、学校的奖励、同学的拥戴与否,都要以成绩论英雄,我能否得到业绩上的肯定,也要以成绩论得失成败,简直是考试“一统天下”。
  新课标的制定为我们打破了僵局,为我们走出误区指点了迷津,同时提示我必须学会反思,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反思什么呢?反思现在我在教学中的定位;反思我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比重;反思在我眼中同学生的关系设置,反思教与考的平衡状态。
  现代社会崇尚“个性化”,而学生的个性被激活的要素是能力,所以我与学生在学习中的心态、追求、目标及对知识掌握、接受的方式、侧重点都应做全方位的调整。首先我应尽早纠正以往教与考的失衡状态,有意识地将曾经视为“目的”的考试与视为“手段”的教学逐渐互换的同时摆正师生互动时曾偏颇的位置,虽然我们依然要面对很多考试,但我的评价点会由分数转移到试题,从试题里提炼出学生应在平时学习中练就的能力,即超越试题表面求其教学本质。
  也因此我常常在下课后静心沉思:“这堂课我究竟教给学生的是培养能力的方法、途径、规律,还是仅供考试需落实的基本知识点?”我当然倾向于肯定前者,即使有时偷懒的心理作祟暂且自欺欺人一番。怎样能使学生上我的课不打瞌睡?怎样不再把写作文看作负担?怎样能使一篇艰涩的文章通畅地在师生间互动?这一系列困扰我的问题让我越来越体会到“教”的分量如此之重,远胜过考试所承载的内容。怎样变传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怎样变经验性教学为反思性教学,怎样变封闭性教学为开放性教学,这“教”的课题之深入、学问、涵盖面之广博已经明示它才是我教学工作的主宰。
  教学是抽象的,而课堂则是具体、实在的,我应该如何改变我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知识与能力并举”呢?
  首先是教师的角色转换:在课改实践中,我们应该身体力行,变课堂由教师“牵”为教师“导”,变教师“向学生说不”为允许学生向老师说“不”,变学生“向老师学”为老师也“向学生学”,使课堂呈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得到真正开发,创新精神得到真正培养。
  而教师因角色转换,使用语言也应做相应的调整,提问角度也随之发生变化。比如“本段中你的感受最深处是什么?”“你质疑的这部分想请谁来解释?”“你对我的理解有异议吗?”随时将思考的兴奋点抛给学生,使其始终保持在一种活泼、亢奋的状态中,尤其类似于“如果我们不按原文脉络,反其道而行之,自行设计一种虚拟情境,那又是怎样的局面呢?”这类问题,避免了启发性不强的直来直去,“曲问”和“活问”更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因子,同时感到备受重视而积极、自愿投入到热烈的氛围中去,彻底改变教学方式上的“一言堂”、“灌输式”。
  其次是师生间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我不自觉地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就必然沦为从属、被动的地位,所以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也不需要师生的平等。现在,对教学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这种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
  要善于处理教材,选择进行对话的“话题”,进行平等的对话,语文学科由于其特有的人文色彩和感情、思想因素,师生间的互动又是一个思想碰撞和情感交融的过程,在语文阅读中,我特意设置一些品味语言的鉴赏环节,提炼出语言点,这样才有机会在师生间形成动态的、无分彼此、主次的双向交流。
  最后强化自主质疑、探究的能力:一次,我一反由教师批改作文的习惯,而是权力下放,将作文一一交错发给同学判,然后根据其中的高分者摘出几篇由评分者当众朗读,全班同学再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选出心中最佳,最后分别由评分者和心仪此篇的同学发表感言,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名为《给予》的作文,内容是 地球给予人类生命,而人类不懂对等的给予,不珍惜自己的生存环境,大肆破坏,致使江河干涸,只有一滴小水珠幸免,但它却因失去了母亲的怀抱成了孤儿。一天,它遇到一个急待水求生的人,它便毫不犹豫跳到他口中,给予他第二次生命。文章读毕,有的同学情不自禁地拍掌称好,说明他们听进去了,完全沉浸于那种氛围中去了,这是学生探究问题的开始。
  一位同学说:“这篇作文妙在以小水珠的角度体现了一种献身精神,展示了很高的精神境界。”
  我马上问:“谁最应该达到这种境界?”
  “人。”
  “什么样的人?”
  “只知索取,从不知给予的人。”
  另一位同学随即插嘴道:“从要到给,固然是进步,但他并未达到小水珠那般境界,后者是在未给予的前提下懂得给予他人,显然比前者更高一层。”
  有同学接着说:“所以我们从它身上感到一种震撼,一种看似渺小,实则伟大的能量,这才是作文中难能可贵之处。”
  这种同中求异本身就应和了新课程中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无论如何,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遵从他们价值体现的真正需要是我今后贯彻始终、坚持守恒的不变定律。目前,我尚不知在这漫长的征途上可以走多远,走多久,也许某时,他们一个个鲜活地绽放异彩,我才可欣慰地稍作喘息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