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等八省2025年新高考适应性演练测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280字。
四川等八省2025年新高考适应性演练测试语文试题
2025.1.3
一、阅读
(一) 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四大发明”长期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标志,但它还不足以全面展现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例如,水稻、大豆、茶等作物的栽培技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贡献并不逊色于“四大发明”。基于科技史界的长期研究,我们评选出88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并将它们大致分为科学发现与创造、技术发明、工程成就三类。
评估某项发明的原创性,要有可靠的考古或文献证据,能证明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或者属于最早之一且独具特色。为慎重起见,我们未推选那些因史料不足而不易判断其科技内涵或原创性的发明。在推选的发明创造中,有些可能未持续发展或实用功能有限,却体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技艺; 还有些在技术的复杂性方面不甚突出,却曾对文明进程产生较大影响。
中华民族成就了诸多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水稻栽培、粟作、琢玉等技术出现在史前,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先秦两汉是相当数量重要科技发明的形成期。盛唐的科技创造不甚突出,反倒是长期被认为偏安积弱的宋代却拥有辉煌的创造发明。大约从元末开始,我国传统科技进入缓慢发展阶段,鲜有重大发明创造。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我国科技史界注重探讨知识的创造和传播以及科技与各种社会因素的互动关系。我们希望以全球史视野考察中国传统科技,将古代中国与其他古代文明进行比较,从而审慎地判断哪些发明创造是中国人做出的或具有鲜明的中国技术特点。纵观古代历史,科技知识可能是多地起源的,也可能是通过传播而被不同文明分享的。中国人向世界贡献了多种作物栽培方法,以及丝织、瓷器、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等方面的技术,也引种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等作物。还有一些发明创造属于传播基础上的再次创新,其创新成就依然堪称杰出。众所周知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世界贸易交流的通道,也是科技知识传播和互动的活跃区域,推动着人类文明的演进。
科技史学科为公众理解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我们期待,先贤发明创造的智慧能够成为激励当代国人持续创新的动力,透过悠远的历史传递智慧的回响!
(摘编自《〈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前言》)
材料二:
准确掌控船行方向是航行中首要的大事。在初期,由于船只比较小,一般利用篙和桨直接控制船行方向。随着船只的活动范围扩大到深水区域,篙用不上了,而船只体积增大,桨的数量增加,需要许多人来划,大的桨得几个人才能划动,这时候桨要兼负推进和制导方向的职能,操纵起来就很不容易了。于是,桨分成两种,一种专管划行,一种专管控制方向。专管控制方向的舵桨逐渐从船舷移到船尾中央,从划动改变为不离开水面的左右摆动,是舵的前身。在广州西汉末年墓中出土的木船模型上,舵浆的形状跟划行用的长浆不同,桨翼短而宽,增大桨翼伸入水中的面积,增强了控制方向的性能。不过,舵桨还存在一些缺陷。例如,舵桨长长地伸在船尾的后面,在狭窄的航道或靠岸的时候不容易操纵; 又如,大型船舶舵桨的桨翼也要扩大,操纵起来很费力,尤其是遇到大的风浪,操纵就更困难了。因此人们进一步改进了舵桨的形状和安装方式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技史研究的推进,需要突破“四大发明”这一提法的局限,全面考察中华民族的科技成就。
B. 中国古代科技创造在时间上并非均匀分布,先秦两汉成果众多,对推动中华文明的形成更加重要。
C. 不同文明之间的科技交流,既有可能通过实物的形式,也有可能通过知识分享的形式来进行。
D. “全球史视野”要求拓展科技史研究的范围,例如将沿着“丝绸之路”进行的科技交流纳入考察视野。
2.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当船只体积较小或者行驶于浅水区域时,使用舵来操控航向,比起用篙和桨并不具备优势。
B. 广州西汉末年墓出土的木船模型上舵桨的形状,说明划水性能并非舵桨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因素。
C. 垂直舵的产生是基于中国古代船舶独特的尾部结构,因此它难以应用于古代其他地区的船舶。
D. 从升降舵、平衡舵、开孔舵等可以看出,古人在舵的改进时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减少舵压以便操控。
3.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运用作比较的方法,分析了中国古代科技知识输出和引进的不同特点。
B. 材料二中以东汉陶船模型为例,说明早期舵的形制,也佐证了舵的产生时间。
C. 材料一主要按照逻辑顺序展开,材料二则主要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
D. 材料二中李约瑟的论断,可以佐证材料一中关于科技知识传播的观点。
4. 舵入选了材料一提到的 88 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请根据材料内容,说明其入选的理由。
5. 通过上面的材料,读者对于科技史学科的研究内容、方法和价值可以获得哪些认识?请根据材料分析概括。
(二) 阅读Ⅱ 【青海、宁夏等省份试卷使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滹沱河和我
牛 汉
从我三四岁时起,祖母常两眼定定的,对着我叹气,说:“你这脾气,真是个小滹沱河。”每当我淘气得出了奇,母亲和姐姐也这么说我。但从她们的话音里,我听不出是在骂我,似乎还带着点赞美; 可她们那严正的眼神和口气,却分明有着告诫的意思。我真不明白,为什么要把我跟滹沱河一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