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跨学科融合类解题技巧与练习(8份)
- 资源简介:
跨学科融合类解题技巧与练习
专题01 信息类文本阅读(解析版).docx
跨学科融合模拟检测试卷(二)(解析版).docx
跨学科融合模拟检测试卷(一)(解析版).docx
专题02 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版).docx
专题03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
专题04 古代诗歌鉴赏(解析版).docx
专题05 语言文字运用(解析版).docx
专题06 写作(解析版).docx
专题一 信息类文本跨学科融合类解题技巧与练习
目录
考情探微 1
一、 考情微观 2
二、 命题特点 3
答题指津 3
一、知识建构及训练 3
二、解题技巧 4
例题详解 4
一、 文本素材跨学科融合 4
二、题型跨学科融合 9
类题集训 12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题专家表示,2024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共命制全国甲卷、新课标I卷、新课标II卷3套高考语文试题有两大显著特点。其中第一点就是“阅读材料体现跨学科的综合性,意在引导基础教学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注重各类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
跨学科融合类题型旨在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将语文学习的阅读与理解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考查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生活情境中把握语言文字特点、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这一目的。注重语言实践,摒弃机械刷题,充分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得以实现的基础。
纵观历年高考题,其中信息类文本阅读与学科融合类题是近年来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类题目。
一、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文本形式 所跨学科 主要内容
2024 新高考Ⅰ卷 非连续性文本
(两则材料) 政治、历史 论持久战
新高考Ⅱ卷 非连续性文本
(三则论文) 物理 探月
2023 新高考Ⅱ卷 非连续性文本
(两则材料) 物理 调查研究
全国甲卷 连续性文本(论文) 历史 考古学史
连续性文本(论文) 生物 树
全国乙卷 连续性文本(论文) 地理、生物 深时
2022 新高考Ⅱ卷 非连续性文本
(三则论文) 英语 典籍外译
全国甲卷 连续性文本(论文) 美术 中国金银器
非连续性文本
(三则论文) 生物 杂交水稻
全国乙卷 非连续性文本
(三则论文) 物理 雪花、雪晶
2021 新高考Ⅰ卷 非连续性文本
(两则论文) 美术 诗画异质
全国乙卷 连续性文本(论文) 数学 数字人文
2020 新高考Ⅰ卷 非连续性文本
(两则论文) 历史、地理 历史地
理学
新高考Ⅱ卷 连续性文本(科普文) 生物学 物种共存
从材料组合看,采用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群文阅读)形式。
从所跨学科看,涵盖了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生物等与生活密切相关且实践性较强的科目。
从材料的体式和内容看,呈现多样化趋势,打破过去纯论述类为主的特点,材料多以学术论文为主,紧扣教材,有调查报告、杂交水稻、诗歌鉴赏等。
二、命题特点
(一)信息类文本通常包括连续性文本(如论文、报告、散文等)和非连续性文本(如图表、数据、调查报告等)。具有专业性、多样性、碎片化及实用性的特点。而学科融合类题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跨学科的方式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题型。该题型具有以下特点:
(1) 综合性:学科融合类题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2) 创新性:学科融合类题鼓励学生打破学科壁垒,进行创新思维和跨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 实践性:学科融合类题往往与现实生活或学科实践紧密相关,强调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试题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考查内容与语文教材相衔
……
专题三 文言文阅读跨学科融合类解题技巧与练习
目录
考情探微 1
一、 考情微观 1
二、 命题特点 2
答题指津 3
一、知识建构及训练 3
二、解题技巧 3
例题详解 4
一、 文本素材跨学科融合 4
二、题型跨学科融合 8
类题集训 10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题专家表示,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有两大显著特点,其中第一点就是“阅读材料体现跨学科的综合性,意在引导基础教学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注重各类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表达、交流能力。能综合运用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
跨学科融合类题型旨在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将语文学习的阅读与理解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考查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生活情境中把握语言文字特点、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这一目的。注重语言实践,摒弃机械刷题,充分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得以实现的基础。
纵观历年高考题,其中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学科融合类题时有出现。
一、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文本体裁 所跨学科 主要内容
2024
新高考I卷卷 史论文、论说文 历史 李陵之降
新高考Ⅱ卷 史传文、史论文 历史 《史记》中世家
2023 新高考Ⅱ卷 史论文 历史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全国甲卷 史论文 历史 周尧卿
全国乙卷 史传文 历史 重耳
2022 新高考I卷 史传文 历史 战国策•秦将伐魏
新高考Ⅱ卷 史传文 历史 吴汉
北京卷 史传文 历史 汉书•贾谊传
从所跨学科看,文言文阅读基本上所跨历史历史学科,选文多是史论文或者史传文,文本取材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相结合,可见文学性建立在史学的基础之上,充分体现了语文基础学科的重要性,近年来文言命题出现了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类题目,可见不再是单纯刷题就能解决,而是需要有自己的见解,观点,文言命题赋予了新意。
二、命题特点
(一)文言文本的构成是立体的,有显性的表层内容,也有中层和深层的隐性内容,从重点实词到句子翻译以及篇章内容、主题思想等,都是丰富的教学资源。而学科融合类题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跨学科的方式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题型。该题型具有以下特点:
(1) 综合性:学科融合类题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2) 创新性:学科融合类题鼓励学生打破学科壁垒,进行创新思维和跨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 实践性:学科融合类题往往与现实生活或学科实践紧密相关,强调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试题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考查内容与语文教材相衔接,作答难度适中,文学类文本与学科融合类题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本选材的跨学科性:文本的选材往往跨越历史学科,个别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种跨学科性为学科融合类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背景。
(2) 题目设计的跨学科性:学科融合类题的任务设计往往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综合运用和创新思维。这种任务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阅读理解的跨学科要求:在阅读信息类文本时,学生需要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理解和分析。这种跨学科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
专题六 写作跨学科融合类题目解题技巧与练习(解析版)
目录
考情探微 1
一、 考情微观 2
二、 命题特点 3
答题指津 4
一、知识建构及训练 4
二、解题技巧 4
例题详解 6
一、 文本素材跨学科融合 6
二、题型跨学科融合 8
类题集训 10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题专家表示,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有两大显著特点,其中第一点就是“阅读材料体现跨学科的综合性,意在引导基础教学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注重各类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表达、交流能力。能综合运用在语文与其他学科中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方法”。
跨学科融合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高中作文,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同样需要融入跨学科的理念,让学生在文字的世界里自由穿梭于不同学科之间,拓宽思维视野,深化表达内涵。跨学科融合使作文不再局限于语文学科的范畴,而是将哲学、历史、地理、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融入其中。这样的融合不仅丰富了作文的内容,也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断接触新知识,拓宽知识边界。
跨学科融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论证。这种跨界的思考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不盲从,不偏见,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意来源和表达方式。在作文中融入其他学科的元素,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的作品更加新颖独特,充满个性。更加注重语言实践,摒弃机械刷题,充分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得以实现的基础。
纵观历年高考题,其中写作更加注重思辨性,可见语文学习与各学科的融合。
一、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考查题型 所跨学科 材料简介
2024
新高考I卷 引语式材料作文 哲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新高考Ⅱ卷 读写结合式作文 物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2023 全国甲卷 引语式材料作文 哲学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全国乙卷 引语式材料作文 哲学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天津卷 引语式材料作文 哲学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一个世纪前,在津求学的青年周恩来撰写了这副对联,在交友处事与读书求知方面警勉自己。
2022 新高考I卷 引语式材料作文 哲学 “本手、妙手、俗手”
新高考Ⅱ卷 任务驱动类作文 美术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微纪录片,介绍一组在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科学家、摄影家、建筑家谈自己创作理念。
全国甲卷 记叙性材料 哲学•思辨 《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一个情节
全国乙卷 任务驱动类作文 体育 北京:双奥之城: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与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各项数据比较
从所跨学科看,语言运用题所跨学科比较多,从哲学到美术,从物理到体育等多学科;
从考查题型看,由过去的任务驱动类作文和长段的材料作文再向简洁的引语式材料作文转变,且越来越注重思辨性;
从所选材料看,过去的语言材料篇幅比较长,现在的篇幅比较短,材料内容上跨学科,有科技类、体育类、美术、文学类等,可见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性,正体现了语文学科越来越重视实践运用,不再是单纯刷题就能解决,而是需要有自己的见解,观点,更加注重了运用和实践性。
二、命题特点
高中作文跨学科命题成为高中作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高中作文跨学科命题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综合性与跨界性
……
跨学科融合模拟检测试卷(一)(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丘2》中用耳朵喝水的“沙鼠”是真的吗?
电影《沙丘》中出现的萌系“跳跳鼠”,有一对大耳朵,不仅能探听风吹草动,耳朵内面还能凝结水分,两只小爪子一抓就能喝到嘴里。它的设计灵感其实来自现实世界中的长耳跳鼠。这是一种小型啮齿类动物,以其出色的适应干旱环境的能力而闻名。
长耳跳鼠真的可以用耳朵收集水吗?当然不能,在现实世界中,长耳跳鼠几乎不需要直接饮水,它们能从食物中摄取几乎所有必需的水分。
这种能力来自它们极其高效的肾脏,能够极大限度地减少水分通过尿液的损失。它们的新陈代谢特别适应干旱,产生的尿液浓缩度非常高,粪便也非常干燥,这进一步减少了水分的损失。
长耳跳鼠主要在夜间活动,这有助于避免白天极端的高温,减少水分蒸发。夜间的活动也使它们能够利用稍微凉爽的温度来寻找食物。它们会收集种子等食物,并将其储存在它们的洞穴中。不仅为它们提供了在极端条件下的稳定食物来源,还减少了在寻食时对高温的暴露。
既然长耳跳鼠的大耳朵不能收集水分,那有没有生物可以主动收集水分呢?
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非洲南部的纳米布沙漠,每年降雨量仅为1.4厘米。在这里生存着一种甲虫——纳米布沙漠甲虫,在收集水分方面就展示了独特的适应性。
纳米布沙漠甲虫的生存策略非常巧妙:它会爬到沙丘上,面对微风,身体保持45度角利用硬质的鞘翅捕捉空气中的水珠。鞘翅表面拥有特殊的结构,能有效收集水分。这么神奇?这就要说一说基于它的身体表面特殊结构收集水分的原理。
甲虫的头部对准风向,其鞘翅表面凹凸不平的设计帮助其捕获雾中的水珠。雾气中的微小水滴,直径约15~20微米,会凝聚在其翅膀上。这些水滴首先会粘附在亲水性的凸起部位,凸起部分的周围是疏水的凹槽。
当水珠与亲水表面接触时,它们会扩散开,形成较大的水滴,这样就不易被风吹走,还可以吸附更多的水珠。在每小时30公里的风力作用下,水滴会增长到直径5毫米,并沿着甲壳虫的背部滑落至口部,供甲壳虫摄取。
纳米布沙漠甲虫背部小水滴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
这种独特的水分收集方法使纳米布沙漠甲虫能够在几乎没有可见水源的环境中生存。科学家们还从这种甲虫的水收集机制中获取灵感,发展出了新型的水收集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在干旱地区收集大气中的水分,用于人类和农业的用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