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名校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290字。
2024-2025学年高一开学测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目前,我国学术界出现了一个“断层”。这里有两个含义:一是科学工作者一代人与另一代人之间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二是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与国外最新成就之间出现了一段空白。我们要填补这个断层,就得赶紧培养一批年轻的骨干,这批骨干就是你们这代年轻的学者们。
人类了解并改造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是靠自觉。中国要富强,要发展,就得拥有更多掌握了知识的自觉的人。做学问也要对外开放,但要防止“中心外移”。要了解外国,但立足点应在中国,中心应在中国。不能忘记我们是喝中国水、吃中国饭、生长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基本事实。我们的学术研究要为人民服务,要从土里生长出来。目前,洋货充斥,真伪莫辨。许多外国学说被介绍进中国来,但真正消化一种外国学说不是一两年能做到的。从外国学来的东西也要土化一下,看什么东西我们能用得上。在学术上,土货也要和洋货竞争,我们货比货,看谁的东西更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社会科学工作者学外语,我是主张实用的。学外语的作用就是要能把外国的东西变成中国实用的东西,以解决我国当前最紧急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去参加语言测试、培养导游。不少日本人讲英语就不行,可这并没妨碍他们从别国学习先进的东西。要提高翻译的地位。翻译往往比创作还困难,因为不懂的东西你可以不写,而翻译就非得弄懂不可。要重视翻译,但翻译工作者也应自重,不能粗制滥造,贻害他人。
知识分子不能被夺志,丧志是很可悲的事情。要把我国的建设搞上去,崇拜人家是不行的,崇拜人家就等于丧志。
(摘编自费孝通《和青年学者谈如何做学问》)
材料二:
在信息智能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比我们思想跑得更快,社会的日新月异往往出人意料,世界上各种现象千变万化,社会的矛盾、冲突不断涌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读书做学问,应该贴近实际,笃行实践,经过深入思考和分析,以便把握世界的不断变化的规律。只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学术界出现的“断层”现象,表现在国内科学工作者两代人年龄的差距,以及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之间的差距。
B. 信息时代下人工智能迅速发展,我们读书做学问要开阔视野,拓宽思想,打破旧的思想观念,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以发展本民族文化。
C.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各种外来文化思潮的兴起,使中国人产生了文化自卑心理,严重伤害了文化自尊与民族自尊。
D.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领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这更需要我们建立起文化自信,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超越。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的学术研究要从土里生长出来,这要求我们以“土货”将“洋货”比下去。
B. 与翻译相比,创作并不需要作者把所写的东西都弄懂,所以创作往往更加容易。
C. 不断吸收各国家、各民族优秀的文化思想,有利于恢复中华民族文化的地位。
D. 三则材料论及文化,都对“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的误区加以否定。
3. 下列选项,与材料一中画横线句子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
A. 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B.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C. 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
D. 烟枪和烟灯……确可以算 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
4. 请简要说明材料二的论述思路。
5. 当下,我国一些研究者在学术研究上存在“中心外移”的做法。请根据材料,对这种现象加以评析。
【解析】
【导语】三则材料都围绕做学问展开。材料一强调培养年轻学者,做学问立足中国、土化洋货,重视翻译;材料二指出读书做学问要贴近实际、求索创新,达和合共生;材料三阐述坚定文化自信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三者都为学术研究与文化发展提供指引。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国内科学工作者两代人年龄的差距”说法错误,由材料中“一代人与另一代人之间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赶紧培养一批年轻的骨干”等可知,应当是国内科学工作者缺乏后继人才,而非“年龄的差距”。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登泰山
李健吾
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
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天是灰的,心是沉的。我们约好了清晨出发,人齐了,雨却越下越大。等天晴吗?想着这渺茫的“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