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2025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130字。
上海市松江区2025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50分钟) 2025.04
考生注意:
1.本练习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和考号。
3.答题纸与题目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 积累运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自伐者无功, 。 (《老子》)
(2) ,金块珠砾。( 《阿房宫赋》)
(3)《短歌行》中曹操引用《诗经》的 “ , 。”两句来表达对贤才的思慕。
2.按要求作答。(5分)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虽然说语言是个抽象的概念, , , , 。客观存在决定了人心中所感所想,人的所想所感最终又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 ,便被赋予了表达人对现实客观世界看法的使命。
①它就不再仅仅具备词汇本身的意义
②但某些属于语言的词汇却十分贴近我们的生活
③而是关系社会、关系民生、关系大部分人的文化心理
④尤其是当那些词汇成为一种流行时
⑤而流行语作为一段时期人们表达的高频词汇
A.②①⑤③④ B.②④①③⑤ C.⑤①③④② D.②⑤①③④
(2)为深入了解网络流行词的成因和传播,小松进行了一些资料的搜寻,以下不适合的一项是( )。(2分)
A. 《网络流行语“E”和“I”人的多角度比较》 来源:《三角洲》期刊
B.《数字时代网络流行语与社会心理研究》 来源:传媒论坛
C.《网络流行语的“出圈”传播机制》 来源:《记者观察》期刊
D.《为什么这些词成了互联网“嘴替”》 来源:文汇报
二 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材料一
①这几年间人们常把互联网络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在此作一些评述,希望有助于消除对互联网络定位不当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②人类传播活动中使用的传播媒介,大致可分为:人际传播媒介、组织传播媒介和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是面向社会公众进行开放性传播的媒介,如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新闻通讯、音像制品、展览制品、广告制品等。“第四媒介说”所用的“媒介”概念,内涵并未确切限定。从其经常使用的场合看,应该指大众传播媒介。不过,在互联网络出现之前业已存在的大众传播媒介就有八、九种之多,互联网络怎么也不该排在第四的位置。如果要按对公众影响力的大小来论说,书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