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一非连续文本阅读专项提升练习题
- 资源简介:
约13290字。
liguilin1970非连续文本阅读专项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理性精神在北中国节节胜利,从孔子到荀子,从名家到法家,从铜器到建筑,从诗歌到散文,都逐渐摆脱巫术宗教的束缚突破礼仪旧制的时候,南中国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残存,依旧强有力地保持和发展着远古传统,依然弥漫在奇异想象和炽烈情感的图腾——神话世界之中,表现在文学领域就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
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间秩序。在被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已看不见“怪力乱神”的踪迹。然而这种踪迹却非常活泼地保存在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中。《离骚》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满地融成有机整体,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光辉起点。
《离骚》《天问》《九歌》《九辩》构成了一个相当突出的南方文化的浪漫体系,实质上它们是楚地原始祭神歌舞的延续。王夫之解释《九辩》说:“辩,犹遍也,效夏启九辩之名,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点明了几个关键问题:楚辞是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延续,可歌可舞,想象丰富奇异,尚未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不像“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其实,汉代文化就是楚文化。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刘汉王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但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项羽被围,“四面皆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材料二:
在远古,南方文化发育迟于北方,荆楚曾长期遭受华夏文明的歧视与征伐。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国风》未采录楚风,原因或许就在这里。至战国末期,楚文化已相当发达,形成与北方并驾齐驱之势,但文化边界却仍是清晰的。《诗经》记录了黄河流域的文明形态。在《诗经》里,不论是庙堂颂歌,还是田野风咏,都情感质朴,缺少想象。而这时的楚地却仍是神话的沃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从未出现“怪力乱神”的踪迹,说明与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比,儒家更强调理性和人伦秩序。
B.楚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其源远流长,想象奇特、浪漫。
C.屈原创立的楚辞句式、篇幅不拘长短,有助于诗歌的表现力得到解放。
D.春秋战国时期,天下重于国家成为诸子百家的共识,因此“邦无定土,士无定主”,客卿制盛行,纵横家走俏,朝秦暮楚竟无关人的品质评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在物质生活方面还是意识形态领域,中国北方都逐渐突破礼仪旧制,理性精神也逐步战胜巫术宗教。
B.楚辞不像“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约束,故楚辞的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
C.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国风》未采录楚风的原因是当时的楚文化不受重视。
D.楚怀王应邀赴武关会盟是为了联齐抗秦,所以被秦国扣押,最后客死异国。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楚文化”想象奇异特点的一项是( )
A.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B.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C.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D.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结合材料,分析屈原“不弃楚而去”的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史记》是史传散文,《离骚》是抒情长诗,两者文体不同,形式各别。鲁迅先生能异中见同,一眼看出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一篇“无韵之《离骚》”。《史记》与《离骚》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史记》所表现的审美理想与《离骚》一脉相承。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的